首页评论正文

停战,全球化寻找再平衡

作者:邵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5-23 13:31:08

摘要:目前看来,特朗普的包括促使中国降低税负(关税增值税)、开放网络、促进自主创新(芯片等)和压制泡沫(美元走强),也算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邵宇

中美贸易第二轮谈判已经结束,双方发布联合声明。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双方达成的“妥协式共识”。第一,中方承诺将增加购买自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这有助于缩减美对华双边贸易逆差。但没有明确具体金额,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第二,双方还同意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强合作与沟通,中方同意对《专利法》进行修订,但中国也将主动权留在了自己手里;第三,双方在投资领域也达成了共识,鼓励拓展双向投资,将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但具体投资领域还需要后续磋商,而且它更多的是一种企业行为。除了书面上的共识之外,双方也有实质性行动,例如中国商务部终止了对美进口高粱的“双反”调查,美方也同意暂时(Tentatively)贸易战。可见,中美贸易问题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时期。目前看来,特朗普的包括促使中国降低税负(关税增值税)、开放网络、促进自主创新(芯片等)和压制泡沫(美元走强),也算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从“冲突”到“缓和”,双赢或双输?

第二轮谈判之后,中美的情绪反差比较大。中国相对乐观,美国则相对悲观。原因在于,中国赢得了更多的缓冲时间和主动权,美国则因中国没有兑现其在第一轮谈判中提出的各项条件而落入尴尬境地。为什么美国的态度从强硬变为缓和?

中美关系,要放全球视野下来理解。一方面,美国贸易制裁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中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也在其列。由于特朗普并未延长进口自欧盟的钢和铝的关税豁免期,遭到欧盟的报复。5月18号,欧盟发布消息称,准备自6月20号开始,对进口自美国的大米、玉米、花生酱、和钢材等商品征收25%的关税。另外,还考虑自2021年3月开始,对不同的美国产品分别征收10%到50%的关税,共涉及40亿欧元产品。继欧盟之后,日本和韩国也表示对美征收关税。所以,美国发动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战,而不仅仅是中国。在这个关键时点,其他经济体的态度,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外交话语权;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朝鲜半岛的动态。暂定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美朝会晤意义不凡。但中朝大连会晤,以及朝近期对美的表态,均有助于缓和美国对中国施加的压力。

其实,说到底,贸易的纳什均衡有两个——双赢或双输。贸易战没有赢家,特别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从冲突到缓和,符合两国利益。但是,必须认识到,这份声明所达成的“共识”并不意味着贸易战结束了,而可能只是暂时缓和了。有意思的是美国方面的内讧,班农指责姆努钦葬送了对中国强硬的优势,而内瓦罗更是对姆努钦破口大骂,认为又放过中国一马。这说明建制派和鹰派有很大裂缝,远非铁板一块,这一点可以善加利用。而特朗普则在两边摇摆,目前来看商人特性再度占优,问题是这会持续多久?

隐性的分歧,关税将重塑中美利益格局

从特朗普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第一轮谈判清单可知,美国在贸易上的诉求是要建立“自由、公平和互惠(Reciprocal,或译成“对等”)”的经贸关系。笔者注意到,联合声明并未提到关税问题。由于声明没有提到,它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是“对等”或者是“互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重塑中美利益的关键变量。5月14号,也就是谈判即将开始的时候,美商务部长罗斯在出席全美记者俱乐部(National Press Club)时发表演讲,解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他认为关税的不平等,是中美非对等贸易的一个主要体现。这也说明,关税一定是双方本轮磋商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世界贸易组织(WTO)2016年中美双方最惠国平均关税的数据来看,中国的进口平均关税税率在13%左右,而美国为5.5%(加权平均更加接近一些)。这就意味着磋商的空间为二者之差——7.5%。要想在第二轮谈判的几天时间里,敲定一个税率,非常困难。从我们给予全球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模拟结果来看,对等关税将会重塑中美利益格局。关键变量是关税税率的设定,它决定着蛋糕的切法。简单起见,我们在模型中设定的是5%,也就是美国当前的平均水平。整体结果是,中方受损,但要好于双方大贸易战的情况。

中美贸易摩擦和谈判,必定是个长期过程。不应指望在一两次谈判就解决所有问题。但从当前形势来看,至少说明中美贸易纠缠并非死结。但如果看到贸易战的背后本质是技术战,可以预见,深度的冲突可能会再度重来,那将是决战的前奏。

全球化不可逆,当前为“过度全球化”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英国退欧、欧元和欧盟危机以及本次中美摩擦的不断发酵,“逆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经验和人类的共同诉求来看,所谓的“逆全球化”不过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是以美国和美元为核心的全球化3.0秩序矛盾的集中体现。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摩擦是国际关系中的常量,如上世纪50-80年代持续了30年之久美日贸易摩擦,它并不会改变全球化继续向前推进的趋势。不如说,当前正处在一个“过度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平衡期。

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是不可逆的,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链分工和协作生产,仍然会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流模式。按照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的表述,严格意义上来说,美国是第一个,也将是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军事上“一超多强”的单极权力体系与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与经济上的多级体系不匹配,故失衡在所难免。所以,当下中美贸易纠纷,以及后危机时代全球在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协作,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国际贸易、货币和金融规则的重构。本质上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只要双方有利益交汇点,通过不停地试错,回归“均衡”不是没有机会。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国际形势复杂程度远超以往,我们必须用极大的智慧、勇气、技巧和努力,才能突围中美之间可能存在的权力、体制和文明的三重修昔底德陷阱,祝全球好运。(作者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