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人事对调走向纵深 车企“国家队”整合现边际效应

作者:孙斌 于建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5-18 18:29:53

摘要:一种普遍的声音是,一汽、东风和长安通过国家意志主导合并,可以出现一个喜闻乐见的结局:一汽以红旗领衔主打高端乘用车,东风主打商用车,长安主打大众化品牌乘用车,这样的架构将使得三大集团在各细分市场中保持自己相对的优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斌 于建平

北京报道

5月15日下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官网正式更新了领导团队信息。其中,近期加盟的刘卫东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位列其中。最新信息显示,刘卫东在新领导班子里排名第三为专职副书记。 几乎与刘卫东的调任同时发生的人事变动是:一汽集团总经理助理尤峥转战东风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而东风股份副总裁雷平则调往一汽集团担任副总裁。

3位副总级高管的“轮岗”,意味着占中国汽车总销量40%的三大汽车央企人事整合,正在向纵深发展。而伴随车企“国家队”整合的加速,近期关于北汽、吉利、奇瑞的市场整合传言也在飞速扩散并被辟谣。面对“国家队”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汽车业界希望通过市场的手做大生存局面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

第四拨人事对调

据公开信息显示,在加盟兵装集团之前,刘卫东已在东风公司任职30年,先后在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公司、东风公司载重车公司任职。随着刘卫东任职兵装集团,兵装集团新一任领导班子也搭建完成。

在兵装集团官网更新之前,一汽集团与东风公司已经率先公布了领导班子的调整。5月14日,据一汽集团官网显示,孙志洋、雷平同时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排名第七与第八;东风公司官网也随后更新了东风公司领导班子团队,尤峥排名第九。

自2015年以来,这3家央企已经有过多起掌门人“对调”的经历。前两拨人事变动,都发生在一汽和东风之间,其中,第一拨是时任一汽一把手竺延风和时任东风一把手徐平的对调,第二拨是“副手”和“副手”的交换;第三拨人事变动,则主要是兵装集团一把手徐留平和一汽一把手徐平的对调,而第四拨人事变动,涉及到的则全部是副手。

早在2015年竺延风和徐平分别挂帅东风和一汽时,便有了“一汽东风合并”的猜想。2017年的“双徐”对调,更是让这个猜想“又前进了一步”。

2017年12月1日,一汽、东风、长安在武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将在前瞻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联合出海“走出去”、新商业模式等四大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这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国家队”开始全面合作。

今年3月的武汉,一汽、东风以及长安举行了关于制造领域合作项目推进会暨项目批准启动签字仪式,并正式启动制造领域第一阶段6个合作项目,进一步激发了外界对于合并的联想。这次,3家公司负责关键板块的副总的轮岗,再次被解读为是“为合并做铺垫”。

合并为什么不简单

需要注意的是,“合并”只是一种猜测或者说是期望。3家公司从未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过这个说法,他们甚至拒绝回应关于“合并”的提问。

一种普遍的声音是,一汽、东风和长安通过国家意志主导合并,可以出现一个喜闻乐见的结局:一汽以红旗领衔主打高端乘用车,东风主打商用车,长安主打大众化品牌乘用车,这样的架构将使得三大集团在各细分市场中保持自己相对的优势。

但市场也有声音认为,3家公司品牌多,合并的话,不仅产品谱系梳理、渠道铺设的难度很大,而且消费者会不会买账也没把握;此外,合资关系盘根错节,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搞定的。

目前,一汽、东风、长安3家及其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上的年产销量加起来超过1000万辆,接近中国汽车总销量的40%。如果说,三大的兼并重组是国企改革的一道必答题,那接下来关于当年“四大四小”(四大指一汽、东风、上汽、兵装,四小指北汽、广汽、奇瑞、重汽)中地方车企的命运猜测则成了一道解析题。

多位市场机构研究人士和50后汽车媒体行家,出于各自复杂的原因,在接受采访时均不愿具名谈及关于吉利北汽收购传闻、宝能入股奇瑞的传闻,但发出的声音和谈及三大“合并”的苦衷时出奇一致:“合资关系盘根错节,涉及的地方政府关系牵一发动全身。”

对于上述事件,吉利控股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而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向媒体简明扼要地回应:“胡说八道。”而奇瑞则在5月16日通过官微向外界传递了如下话音:“近日,外界和部分媒体就某些资本即将入股奇瑞汽车相关报道向奇瑞问询。对此,奇瑞股份有限公司声明,目前任何此类传言都不属实。”

奇瑞汽车强调:自身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任何资本的进入都需要奇瑞汽车公开挂牌进行产权交易,并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通过。

相信上述北汽、奇瑞的表述语态,忙于沃尔沃IPO的李书福都听得清,看得见,想得深。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