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融之家CEO张建梁:中国消费金融已步入快车道 公司首次发布区块链产品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16 23:12:21

摘要:在朗迪峰会现场,张建梁表示,随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蓬勃发展,商业银行持续“加码”,资本加速布局并涌入,以及近年来国家对消费金融行业不断倾斜的利好政策,现在的中国,不仅是消费金融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全球消费金融发展的天堂。

融之家CEO张建梁:中国消费金融已步入快车道 公司首次发布区块链产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美国时间4月9日-11日,2018朗迪(LendIt)美国峰会在旧金山举办,LendingClub、SoFi、Kabbage、富国银行、摩根斯坦利、宜人贷、信而富等超过1000家全球机构参加此次峰会。区块链技术、AI技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成为峰会热议话题。

《华夏时报》了解到,在本次峰会上,诸多业内人士均认为,中国消费金融以科技为核心,步入“无人驾驶”快车道,并将引领全球金融科技下半场。

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的代表企业,融之家联合创始人&CEO张建梁也前往旧金山,与Google应用人工智能总监Scott Penberthy、Ripple执行总裁Chris Larsen、Upgrad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enaud Laplanche、宜人贷首席执行官方以涵等国内外行业领袖同台,作了题为“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消费金融基因重组”的主题演讲。会上,融之家首次发布公司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的产品。

在朗迪峰会现场,张建梁表示,随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蓬勃发展,商业银行持续“加码”,资本加速布局并涌入,以及近年来国家对消费金融行业不断倾斜的利好政策,现在的中国,不仅是消费金融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全球消费金融发展的天堂。

“互联网企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连接与匹配,连接与匹配是为了解决用户与机构、用户与产品、用户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从根本上是解决需求与服务、需求与效率的问题。”张建梁表示。

张建梁称,目前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仍然有许多信息不对称的点。第一,海量用户的潜在消费需求和借贷需求未被挖掘与重视;第二,用户需求与行业服务、产品服务的不对等。金融服务机构对用户的“把脉”还未完成“望 闻 问 切”,市场上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还未抵达用户面前。

20180416融之家2.png

据张建梁透露,基于科技金融的平台定位,融之家目前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优势,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建模,从大量历史数据和用户数据中构建贷款通过率预测模型,根据采集到的用户授权信息,同平台内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进行匹配,实时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精准贷款产品,帮助用户匹配最合适、最容易、最快速借到钱的产品,也帮助金融机构以最少的获客成本寻找优质用户。

张建梁表示,融之家的获客渠道分为两端,一端是外部渠道获客,一端是运营能力,两者一个是“外功”,一个是“内功”。而活客的本质是产品和运营能力的提升,和用户体验的精细化运营,大到用户账户体系优化,小到UI界面迭代,融之家都力求做到减轻用户行为负担和认知成本,捧一颗同理心,关注每一个细节,帮助用户发现价值,并以此留住用户。

截至到目前,融之家已经实现注册用户突破3000万,合作金融机构突破1000家,撮合交易量突破150亿的规模,2018年整体用户量目标将翻一倍。

在峰会上,张建梁首次发布了融之家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的产品应用,他表示,“融之家正在积极开发和落地消费金融领域的区块链产品,其底层技术是基于fisco构建的联盟链,采用pbft共识机制代替公有链的pow/pos等共识机制,有更高的tps,且不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和gas。fisco提供基于以太坊evm的虚拟机机制,可以最大程度进行业务开发及应用。” 融之家基于区块链2.0智能合约技术,成立了20人左右的区块链创新研究实验室,今年在这方面也将不断加大投入。

融之家希望借助fisco技术,把用户的借款凭证存储在区块链上。熟人间借贷关系数据准实时上链,链上数据即代表借贷权证的交易转移,使用fisco联盟私有链技术提供金融可监管,保证借贷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溯源性。

张建梁也对比了中美金融科技市场的发展情况。他表示,相较于美国,中国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显得较为浮躁,大部分都在做或想做ICO,想发币,想去赚“快钱”。“这次峰会上,我发现国外的区块链创业者,目光更多聚焦在底层技术创新方面,以及如何提升区块链底层工作效率等基础设施问题。”

今后,融之家将尝试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更多场景落地,如电子借据平台、去中心化数据交易所等,关注和挖掘更多技术创新点,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技术革新赋予更多可能性,把技术做深,把服务做广,未来,融之家将成为一个充分开放的赋能平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