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美元加息效应引港元弱势 香港金管局的底气与手段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16 19:28:04

摘要:4月12日,港元兑美元一度跌破7.85创33年低位,正式触发港元的弱方兑换保证价位。为维护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于上周四起已四次出手投入97亿港元(约12亿美元)吸纳港元,捍卫联系汇率制。这是自2005年5月香港金管局推出强弱方兑换保证区间以来,港元汇率首次触发弱方兑换保证机制。

美元加息效应引港元弱势 香港金管局的底气与手段

冉学东

4月12日,港元兑美元一度跌破7.85创33年低位,正式触发港元的弱方兑换保证价位。为维护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于上周四起已四次出手投入97亿港元(约12亿美元)吸纳港元,捍卫联系汇率制。这是自2005年5月香港金管局推出强弱方兑换保证区间以来,港元汇率首次触发弱方兑换保证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港元进入7.85香港金管局必然出手,并且港元弱势已经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就在上月,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曾表示,金管局将会入市买港元沽出美元,保证汇率不越过7.85水平,香港金管局会继续全力保证港元汇率的稳定。尽管有以上警告,但是香港资金流出没有减弱,港元仍然持续弱势。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本质上其实是与美元绑定的,发钞行发行港元,必须向香港外汇基金以1美元兑换7.8港元的比例存入美元,发钞银行同样可以向香港特区政府以这个比例换回美元,这就是把港元的汇率固定在美元兑港元7.8的汇率上。后来扩大了港元的浮动范围在7.75到7.85区间,只要汇率偏离这个区间,香港金管局必然出手干预。

有两种方式保持港元兑美元的汇率,一是加息,提高与美元的利差,一个是通过卖出美元,买入港元的方式,提高汇率。两种方式有利有弊,第一种方式尽管可以提高汇率,但是利率过高,会引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下跌,或者刺破泡沫引发风险,第二种方式消耗外汇储备,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在美元走强,内地人民币走强的同时,作为与这两个货币息息相关的货币的港元,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为何会持续走弱?

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此前香港流入了过多的流动性,由于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过去几年曾经是资产洼地,从内地和海外流入的资金导致香港基础货币已高达17295.27亿港元。这个增加是从2008年后持续增长的,本质上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后遗症。

这导致了香港房地产和股市的持续上涨繁荣,香港股市从2016年2月以来已经累计上涨50%,今年国际股票市场动荡,香港股市也开始回调。香港楼市也已经连续上涨23个月,楼价指数上涨超过20%,房地产受内地资金的抬升,早已经泡沫化,香港政府为了稳定楼市,抑制泡沫化,出台了许多抑制房价的所谓“辣招”,这些措施目前已经导致香港楼市开始调整。

资产市场上资金无利可图,这个时候美国已经连续加息6次,今年美国经济各项数据都指向强劲复苏,美联储可能加速加息,极可能加息三次,美元对资金的吸引力非常明显。

尽管六次加息香港金管局都跟随,但是无奈资金流入实在太拥挤,香港银行同业拆放利率(Hibor)一直低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并且呈差距扩大趋势。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3月底,美元3月期的LIBOR为2.3%,港元3月期的HIBOR为1.2%,两者之间的息差已经高达1.2%,这是对于抛售港元换取美元的套利行为来说,这种套利行为对于银行这样的大资金而言,无异于天上掉馅饼,政府的干预只是喂满了他们的钱包而已。

就此而言,港元此次下跌跟俄罗斯卢布和土耳其里拉一样,都是美国加息效应叠加其他基本面因素综合作用的最终结果。

那么,未来美联储还将继续加息,港元还会下跌吗?当然下跌是一定的,但是出现崩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一方面香港外债较少,一方面流入的资金在香港金管局以美元的形式存在,随时可以抛出,香港政府的外债水平相对于欧美国家都非常低,香港政府完全不担心港元的问题。

不过随着香港和内地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中国内地经济对于港元的定价产生越来越中大的作用,尤其最近几年,内地资金进入香港炒楼,香港楼市快速泡沫化,接着港股通资金进入香港股市,对香港股市的估值起到了支撑作用,而南下的资金也影响港元的汇率,这导致香港资产价格高企的同时,利率出现下跌,很显然人民币对港元的影响越来越重。

因此,就有人开始质疑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对此2017年初,陈德霖曾表示,港元与人民币挂钩的条件仍未成熟,机会暂时不大,在过去逾30年在多次金融危机中,经验证实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稳健可靠,因此香港毋须也无意改变联系汇率制度。

对此,笔者认为,所有制度的都有利弊,关键是取舍。汇率制度是一个经济体的根本制度不能随意改变,这是前提,但是随着时势演变,制度也需要内部转换,这方面相信相关部门已经做好了准备。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