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遴选事件遭遇政斗白手套, 台大校长上任难产恐酿蝴蝶效应

作者:杨晶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12 17:08:36

摘要:民进党被质疑以“政治暴力”干涉“校园民主”,有悖自己标榜的“大学自治”精神,造成了恶劣、深远的社会影响。

遴选事件遭遇政斗白手套, 台大校长上任难产恐酿蝴蝶效应

台大校长“难产”使得校务延宕,已引发台大及各界的不满,图为管中闵。IC供图

杨晶华

作为台湾地区高校龙头的台湾大学近期面临一波三折的校长遴选风暴,遴选获胜的校长人选管中闵屡遭质疑,难以上任。单纯的“校园自治”事件已演变成复杂的政治事件。执政党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被质疑以“政治暴力”干涉“校园民主”,有悖自己标榜的“大学自治”精神,造成了恶劣、深远的社会影响。

台大校长遴选风波一再延烧

因前校长杨泮池任期届满,且宣布不再续任,台大于去年启动了校长遴选机制,并由遴选委员会于1月5日从5位进入最终决选的候选人中投票选出新任校长。最终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管中闵出线,获任台大新校长,并计划于2月1日正式上任。

但事情却波折不断,在教育部门聘任程序完成之前,管中闵遭到多番爆料,主要包括:担任台湾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等校外职务;遴选委员会的委员蔡明兴系台湾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因此涉嫌违背利益回避原则;与“国家发展委员会副主委”陈建良联名发表的论文涉嫌抄袭;被检举在大陆多所高校兼课涉嫌违反“国家机密保护法”有关退职政务人员3年内赴大陆须经报备核准的相关规定,及“教育人员任用条例”有关专任教育人员,除法令另有规定外,不得在外兼课或兼职的规定等。

对于以上指控,相关部门已做相应回复:一是迄今为止,台湾地区并无相关法规明令禁止教授不得兼任企业的独立董事,并且管中闵的独董身份已是公开的信息,不存在刻意隐瞒,管中闵也发布声明表示在接任校长前,将依照规定,辞去一切营利事业的职务;二是经遴选委员会核实遴选委员蔡明兴与管中闵并无血亲或姻亲关系,依照《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作业细则》相关规定无需利益回避;三是据台大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调查所得证据显示,涉嫌论文抄袭的爆料实属“乌龙事件”,台大已复函台“教育部”,但台“教育部”仍要求台大进行“实质审查”;四是台“教育部”已表示,赴大陆兼职与核定台大校长是两件事,若“台北地方检察署”调查属实,应依公务人员相关规定处置,不影响台大校长的核定。台大已再三声明各项程序皆已完备,所有疑义已厘清,但台“教育部”仍迟迟不完成聘任程序,声称将成立“跨部会咨询专案小组”进行调查。

台大校长“难产”使得校务延宕。此案发展至今牵涉人员越来越多,已引发台大及各界的不满。由台大教授发起的自主行动联盟筹备会于2月21日前往凯达格兰大道进行抗议,“捍卫民主”,要求“政治黑手退出校园”。

“校园事件”演变 “政治事件”

台大校长遴选本来是校园层面的常规性事件,有法可依,有规可查,但却戏剧性地演变成政治事件,但其原因并不是匪夷所思的。就目前事件的发展来看,应该是政治力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推波助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台“教育部”有扩大权力的嫌疑。据台“大学法”第九条规定,公立大学之新任校长经公开遴选后,由学校呈报“教育部”聘任之。可见,台“教育部”只有形式上的聘任,并没有实质上的审核或裁量的权力,应以“遴选委员会”的决议为依归。但台“教育部”不仅迟迟不下发聘书,还在收悉质疑后,发文台大调查。在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经调查研究已证实论文涉嫌抄袭等指控并不成立,并已回函“教育部”表示当选“毫无疑义”后,台“教育部”仍以尚存疑义为由,要求继续调查,并提供补充资料说明疑义,这已偏离“大学自主”的基本原则。

就要求台大提供的资料说明可见,台“教育部”不仅质疑管中闵的人选资格,还质疑遴选委员会的程序民主,如要求说明遴选会决议是采用的“共识决”还是“多数决”,是亲笔签名还是电脑签名。可见,台“教育部”在此事件上确实存在扩大权力,以行政权力干预“校园民主”的嫌疑。台“教育部”已被外界质疑变为政治染指教育的“白手套”。后续筹组的“跨部会咨询专案小组”也意味着“台湾大学校长遴选案”不再仅是“教育部”的事件。

二是台当局涉嫌因“血统”或“政治立场”原因,技术性“卡管”。蔡英文执政以来以改革为名,推出一系列复仇国民党、巩固并扩大党争成果的政策。民进党全面执政后,扩大官派范围,企图把重要职位都起用“绿营”自己人担任。台大被视为台湾高等教育龙头,并掌握一年新台币160亿至180亿元的预算,以及台大医院一年新台币300亿至360亿元的收入,台大校长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次台大校长遴选胜出的管中闵虽无党籍,也未参与政党活动,但曾在马英九执政时期,被延揽担任“政务委员”、“经济建设委员会主委”及“国家发展委员会主委”等职,遂被外界视为具有“蓝营色彩”的候选人。而偏“绿营色彩”的前“中研院长”李远哲支持的候选人已落选。另外,“卡管”派多为“绿营”人士。以上三点表明,台当局很难摆脱借故“卡管”的嫌疑。

三是事态发展折射出目前的两岸关系及中美局势。蔡英文执政以来,因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导致两岸官方联系机制陷入停摆,两岸关系进入“冷静期”,但大陆仍积极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在今年推出“31条惠及台胞措施”,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对台湾地区人才将产生难以抗拒的磁吸效应。台当局恐慌感倍增,加剧“怀抱”美国的强度。适逢中美关系紧张、中美贸易战的打响,台湾更找到了靠向美国的契机。此次对管中闵的指控多项与赴大陆相关,企图借“卡管事件”制造“寒蝉效应”,掣肘两岸交流的发展及两岸融合发展的推动。更有台湾学者危言耸听地表示此事件恐祸及美国的信任,将台湾地区视为技术外流的漏洞,甚至祸及台美学术交流。

“难产”事件的多层面影响

台大校长遴选事件戏剧性演变为政斗大戏,“卡管”与“挺管”的双方情绪日趋高涨。纯洁的校园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另一块“战场”。影响深远并表现出多层次性。

一是高校恐将面临人才流失。除了台大校长遴选出现重大争议,其他多所高校校长遴选也出现争议,如阳明大学新任校长被质疑资历过低;文化大学新任校长遴选程序被指遴选委员涉不公;师范大学校长黄光彩因资历不足遭解职;成功大学首任女校长苏慧贞遭质疑遴选程序不公正等。在这一连串事件的冲击下,优质人才竞逐台湾高校领导人的动力恐将减缓,再加上受到之前“年金改革”的负面影响,高校优秀人才的流失将会加剧。

二是影响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提升。台湾高等教育竞争力降低严重。在2018年US 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台湾大学已排到166名,落后于大陆7所大学。作为台湾学术龙头的台湾大学理应肩负振兴台湾高等教育水平的重任,校长一职任也是任重道远。目前来看,管中闵能否最终上任还有待观察,但即使最终能够上任,以政治恶斗开始的崎岖校长路恐怕也将与争议如影随形,尤其在台湾目前的媒体环境与政治氛围下,很难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另外,蔡英文上台后既没提出高教发展规划也没提出人才培养蓝图,对于大学校长的属意人选,也非以选贤任能为原则。缺少了台当局的支持,台大校长的改革路也注定会举步维艰,谈何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三是“蓝绿阵营”争斗加剧。民进党的全面执政及“绿胜蓝衰”的局面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政党恶斗。民进党一直不遗余力地压缩国民党的生存空间,并将其作为转移执政危机的手段之一。如今将触角延伸至高校校长遴选,已引发“蓝营”人士的强烈反弹。基于历史经验,台湾政局瞬息万变,国民党如再度执政或重获“立法委员”多数席次,恐很难放弃复仇民进党。如此反复,政党恶斗的“死结”难解。

四是台民主形象受损。台湾地区民众引以为傲的台湾民主形象在此次事件中遭到重创,民进党标榜“大学自治”精神的谎言已破局。民进党对于台湾高校的管理采取形式上民主,实质上控制的态度,企图通过民主的形式,实现对权力的掌控,获“名利双收”。但因政治操作过于粗糙,民进党企图借执政之机,扩大权力版图,将权力控制深入文化、教育层面,输出“绿色价值观”,掌控文化、教育话语权的动机恐已表露无遗了。民进党之前奉为圭臬的“大学自治”还能取得多少台湾民众的信任为未可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编王义伟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