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围堵易纲:金融开放细节披露 上半年将有六项政策落地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11 16:33:56

摘要:易刚强调,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会加强金融监管。放宽的是对外资的准入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但不管是中资还是外资,不管是什么所有制,都要依法合规进行一视同仁的审慎监管,这可以有效的放缓风险,维持金融稳定,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更好的实现全球化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围堵易纲:金融开放细节披露 上半年将有六项政策落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博鳌报道

4月11日上午10点1刻,新任央行行长易纲低着头,在多位保镖的护送下,挤开重重围堵的记者,步履匆匆的向前走去。

就在几分钟前,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易纲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这个从今年两会上就高高悬着的靴子,终于落了地。

“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正在抓紧落实。”易纲说。

据介绍,金融业的开放将遵循三个原则: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进程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使得金融的监管能力要以开放的程度相匹配。

同时,根据习近平主席所说的落实开放措施,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6月30日前,要落实六点金融领域的开放措施,包括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宽松至51%,三年以后不再设限;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政权公司;为进一步完善内地和香港两地股市互联互通的机制,从今年5月1日起把互联互通每日的额度扩大4倍,也就是说沪股通和港股通每日的额度从130亿调整为520亿人民币港股同每日额度从105亿调整为420亿人民币;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放开保险外资经济公司经营的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

此外,今年年底前,还有多项措施要落实,包括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济、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大幅度的扩大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单独设现,内外资一致;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两年代表处的要求。

“此外,我很高兴的宣布,经过中英两国双方共同的努力,目前沪伦通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将争取在2018年内开通沪伦通,在此前宣布的一些金融业、服务业的开放措施也都在有序的推进,比如说以前宣布的包括开放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外资金融服务公司开展信用评级服务的限制,以及对外资投资征信机构实行国民待遇,这一些以前已经宣布的措施落实正在扎实的推进。”易纲说。

一场原本探讨世界货币政策的会议,在易纲的表态后,主持人接连的问题,几乎没有让话筒离开过易纲的手。

不过,他也强调,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会加强金融监管。放宽的是对外资的准入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但不管是中资还是外资,不管是什么所有制,都要依法合规进行一视同仁的审慎监管,这可以有效的放缓风险,维持金融稳定,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更好的实现全球化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对于货币政策,易纲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审慎的。

“我们没有什么量化宽松或是零利率的政策。现在世界上主要的央行都开始缩紧利率、退出扩张、进行缩表。我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期待这样变化发生,也已经准备好了进行改变。短期而言,我们已经非常长时间的关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也会继续进行审慎的货币政策。”易纲表示。

对中国来说,利率自由化正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现在价格变量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们有两条渠道,一个是基准利率,一个是市场率,比如说公司债、政府债利率,现在的货币市场完全是由市场来决定,借贷和储蓄我们还是有基准利率,对于基准利率我们已经放松空间,是作为一个参照物存在,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或下降,这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状况来决定实际的存款和借款利率。虽然我们有基准利率作为指导,但是在未来,借款和存款利率也将会主要由市场来决定,逐渐使这两条利率轨道融合,更向市场利率统一,这是我们的改革方向。”易纲表示。

在易纲看来,币政策的变化和开放对实体经济肯定是有好处的,这些政策其实都是为了金融业怎么样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来设计的,也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在国内的竞争,有利于中国的银行业走出去在全世界的竞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