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新时代、新外交、新原则系列评论(2)—— “不”原则暗喻“非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和“外交大国”才是AB面

作者:庞中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20 14:02:23

摘要:如果把“大国外交”中的两个词重新排列,变成“外交大国”,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正在推进“大国外交”的中国是“外交大国”吗?

新时代、新外交、新原则系列评论(2)——  “不”原则暗喻“非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和“外交大国”才是AB面

庞中英

自2013年以来,中国提出和践行“大国外交”迄今已有5年时间。

有关中国 “大国外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的“大国外交”,已有很多重要政策性的文章加以讨论。中国的“大国外交”已是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之一。

如果把“大国外交”中的两个词重新排列,变成“外交大国”,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正在推进“大国外交”的中国是“外交大国”吗?

中国外交的“大国化”VS“强国化”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还不是“外交大国”。

回顾19世纪末期以来的中国外交,人们总忘记不了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这里重提历史上的“弱国无外交”,重点并不在“弱国”,而在“无外交”。到底如何理解“无外交”?

“无外交”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外交,而是外交作为国力的一部分,也是贫弱的、不够的、缺乏的和低效的。当年的“无外交”实际上是“弱(国)外交”。

现在强调“大国外交”发出的信号是,尽管今日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是,中国外交仍然不够“大”,更不够“强”。

“大国外交”前,中国外交实际上还不是大外交。相对而言,可以叫做“大国”小外交。“大国”之小外交,恰恰构成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要问的是:为什么作为“大国”的中国,搞的却是相对的“小外交”?

美国的外交与其军事等比起来,也不是很大。美国国务院与五角大楼比起来,真的小多了。目前,美国特朗普政府治下的国务院变得更小,而五角大楼则变得更大。

不过,美国的外交总体是大外交,是超级大国的,而且是超级强国(superpower)的。

这几年,中国外交确实在“大国化”。外交的种类在增多,除了“首脑外交”、“政党外交”、“主场(多边)外交”,发起新的国际组织(如亚投行),还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一样的“危机管理”、“公共外交”等。应对世界的变化,中国外交在体制上也在“大国化”,一些新的外交部门也建立与运作起来了。

必须看到,尽管中国外交快速走向 “大国化”。但是,中国距离真正的“外交大国”还有相当距离。

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超级大的经济了,但是,公认的是,中国经济“大而不强”。中国经济需要“从大到强”。在外交领域,中国也应“从大到强”。

说到这里,本文等于提出和讨论了两大问题:第一,中国外交的“大国化”,即中国外交成为真正的大外交。第二,中国外交的“强国化”,即中国外交变成真正的强外交。

这是中国外交的双重任务。在新时代,中国如何既成为外交大国,又成为外交强国?

“不”外交遭遇新时代

从1989年-1992年开始的以“不”字开头的一系列外交原则,构成了中国外交“韬光养晦”的总基调。现在,“不”字开头的中国外交原则,在相当程度上仍然被保留,也经常听到“不”字打头的中国外交话语。例如,中国对待南海仲裁案是“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中国希望朝鲜半岛“不生战”、“不生乱”。但是, 这一系列“不”与过去不同,在新时代,它们是与一些“新原则”并存的。

如何让这些新老原则实现和内在统一与协调,是中国走向“外交大国”和“外交强国”的一个关键。

第一,“不称霸”和在世界上发挥应该发挥的国际“领导”甚至“引导”作用,两者之间如何协调?此前我在《华夏时报》的专栏文章中多次指出,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体系中独一无二的“非霸权的领导”国家。

第二,中国需要坚持“不干涉”的老原则,但是,中国又需要“建设性介入”。这两者如何相得益彰?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已经讨论了这一重大问题。

第三,中国坚持“不结盟”,但是又需要各种“伙伴关系”。新的伙伴关系如何是不结盟的伙伴关系?

第四,中国在向别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提供国际通用的“发展援助”时奉行的原则,并不是国际通用的,而是“中国特色”的,即“不附加政治条件”。随着中国设立新的中央政府机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中国的“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会改变吗?“国际发展合作”最早是一个欧洲(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联合国倡导的概念。有关“国际发展合作”的研究是近几年中国的研究热点。中国建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表明,中国接受了这一国际通用的概念和做法。那么,人们自然要问:中国要改变“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外援原则了吗?2018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事之一是中非合作论坛。显然,中国该如何向非洲和全球重申“不附加政治条件”的老原则,同时又符合发展合作的国际规范、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是值得探讨的。

第五,中国重申“不输出”治理上的“中国模式”。但是,与以往不同,中国却向其他国家提供“中国(发展)经验”。 如何处理“不输出”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总结一下,“不”字打头的外交老原则——我曾多次指出 “不外交”形象地代表了中国外交的“非大国外交”,而一系列的外交新原则正好代表了中国外交的“大国化”,甚至“强国化”。但是,新老外交原则有一个对接、结合、协调的问题。我们需要做好新老外交原则之间的结合这篇大文章。否则,在实践中,我们就会遭遇新老外交原则之间的不一致、矛盾,甚至冲突。(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研究学者、华夏时报专栏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