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我所认识的吴建民

作者:姚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2-01 17:09:11

摘要:在与吴先生的交谈中,他流露出了对一些国民尤其是年轻人激进、急于示强的“弱国心态”的担心,也对近年来我国大国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由衷赞叹,对外交工作行稳致远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所认识的吴建民

作者与吴建民(右)

姚峰

提笔写下“我所认识的吴建民”这个题目时,我很有些心虚。因为,论交往,我和吴先生也就是“两面之缘”,无深交。充其量也就是一般“认识”而已。我和他是在2016年参加“中欧企业家峰会”上认识的。到达伦敦当天晚上,主办方举办招待酒会,我俩都被邀请参加并被安排同乘一车,见了第一面。并肩而坐,一通寒喧,就此认识。席间相邻为伴,席散,又同车返回下榻酒店,一路闲聊,相谈甚欢。

此前,我虽不曾与他谋面,但对他也是久闻大名。一则是他担任过的公职影响,二则他也是时下的“网红”。他的一些外交理念及语录,颇有争议,尤其在80后、90后中间毁誉参半,微博上甚至有些人身攻击言论。

吴先生称得上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职业外交家。他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同年被外交部录用,给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先念国家主席等领导人做过若干次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1989年到1990年在中国常驻欧共体使团和比利时使馆担任二把手。1991年到1994年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1993年担任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代表团发言人。1994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1996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的代表。1998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2002年被吴仪副总理称为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前线总指挥”。2003年6月,荣获希拉克总统的大将军勋章。2003年7月至2008年4月担任外交学院院长,2003年至2007年,当选国际展览局主席。担任此职实现了三个第一:第一个中国人,第一个亚洲人,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士担任此职。2005年到2008年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2009年4月从外交部退休后,担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吴先生在他自著的《吴建民谈外交》一书中,详细回顾了自己半个世纪的外交风雨路,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外交内幕,也坦诚地回答了“中国外交太软了吗?”以及“崛起后我们如何做大国?”等问题。对吴先生外交生涯和外交理念的评判,我觉得前中国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在为《吴建民谈外交》所作的序中有精确的概括。龙部长说,吴建民大使搞了一辈子外交,算是把外交这件事搞透了。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怎样和外国人沟通、交流,为国家多争取几个朋友,少树几个对手。这样不仅可以让世界各国和平相处,而且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多利益。当前外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全世界大多数人能理解我们,理解中国的崛起、包容中国的崛起、支持这个崛起,至少对这个崛起不持仇视态度。关键在于要善于沟通。克服弱国心态,树立大国心态。

所谓大国心态就是要自信、要大度、要宽容。特别是在国家强盛的时候,不要事事都强硬。“无谓的强硬是种虚弱的表现。”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时候,不仅成为世界的强国,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世界上受人尊重的强国。龙部长不愧为吴先生的至交,精准地表达了吴先生的外交理念和追求,是他从事外交工作的真实写照。

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上风云变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与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外交政策是十分成功的,深受国际社会的欢迎与肯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交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他将实践与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我国对外关系、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全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无论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战略,积极主动应对东海、南海、中印边境、朝核问题等,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在与吴先生的交谈中,他流露出了对一些国民尤其是年轻人激进、急于示强的“弱国心态”的担心,也对近年来我国大国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由衷赞叹,对外交工作行稳致远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谈吐中显示出的稳重、谦和、睿智、大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俩相见的第二面,是在离开伦敦返回北京之前的小中餐馆里。我俩同一航班,舱位不同,就此话别,相约北京再聚。不料,回京第三天,从媒体得知,他出差武汉,遭遇车祸,不幸辞世,深感悲痛。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他,我专门从书店购买了《吴建民谈外交》一书,读后掩卷沉思,为中国外交战线失去这样一个智者而唏嘘惋惜。逝者如斯夫,祈愿他在天国一切都好!

(作者为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