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预亏10亿引两股东分歧 贝因美危机酝酿五年

作者:金晓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26 19:05:06

摘要:贝因美刚刚发布业绩修正公告预计公司2017年亏损8亿-10亿元的内容,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贝因美将何去何从的消息甚嚣尘上。其中,最为受关注的是其二股东恒天然被曝出将全资收购贝因美的消息,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恒天然这是在逼宫贝因美”。不过此消息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

预亏10亿引两股东分歧 贝因美危机酝酿五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贝因美刚刚发布业绩修正公告预计公司2017年亏损8亿-10亿元的内容,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贝因美将何去何从的消息甚嚣尘上。其中,最为受关注的是其二股东恒天然被曝出将全资收购贝因美的消息,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恒天然这是在逼宫贝因美”。不过此消息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

在此次业绩修订之前,贝因美曾预计,2017年净利润将亏损3.5亿-5亿元。而调整后的亏损额至少扩大了一倍。其实,2013年至今,贝因美已经9次调整业绩预期,并在2016年巨亏7.8亿元。若2017年继续亏损,被ST将在所难免。

其实,近年来贝因美对自身每况愈下的业绩也很焦急,除了频繁换帅之外,连身体不好的创始人谢宏也从去年开始逐渐走上前台亲自操刀试图挽救公司于危难。卖房、转型做大健康等止亏动作不断,但最终从上述修正后的业绩来看,贝因美情况没有多大好转。

董事会的数据分歧

贝因美在1月21日发布2017 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显示,将此前2017年三季报中的预计全年亏损3.5亿元-5亿元,向下修正为预计亏损8亿元-10亿元。贝因美同时提醒,若2017 年度公司继续亏损,则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虽然,贝因美已经做过多次业绩修正公告,但是此次业界修正公告却引来了多名董事的否决,也揭开了和大股东恒天然暗里不和的冰山一角。

对于该份公告,贝因美多名高管均表示,“不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其中,来自恒天然的董事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和朱晓静给出的理由是,贝因美提供的部分信息和说法前后存在反复和差异,且未能合理解释原因,也未及时完整回复董事关于公司运营和财务情况的问询,此外,公司多次发生业绩预测重大偏差,显示在内控体系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未能有效改善,致使董事无法对业绩修正公告中的业绩预估区间和修正原因作出准确判断。

从上述公告中似乎可以嗅到一丝丝火药味。

董事会中贝因美方和恒天然方已经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局面,一个为了避免ST,希望通过出售资产尽力改善业绩,但另一方却坚决反对;一方表示业绩亏损扩大,另一方却“不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陷全资收购疑云

那么,这中外两大股东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此,乳业专家宋亮分析认为,当下贝因美正遭遇恒天然逼宫,恒天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贝因美ST,以便在合法的范围内以更低的价格全资恶意收购贝因美。

“因为贝因美ST,一方面在合同条款范围内,恒天然就可以不完全受当年‘不谋求贝因美控股权’的约定限制,另一方面恒天然可以低价收购贝因美。恒天然一旦控股贝因美,股价或将拉升,从投资角度看,恒天然此举一箭双雕。”宋亮称。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8月,恒天然拟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以要约方式收购贝因美20%的股份。随后在2015年初这一收购获我国商务部批准。

有消息人士称,恒天然在2014年向贝因美伸出橄榄枝时,当时谢宏是有很大疑虑的。不过,后来因为恒天然作出“不谋求贝因美控制权的承诺”,遂达成所愿。

在恒天然耗资30多亿成为贝因美二股东后,遗憾的是,随着行业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贝因美业绩大幅下滑,经营遭遇困难。

面对外界对恒天然将全资收购贝因美的传言,恒天然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回复《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已致函要求贝因美调查消息出处。

除此之外,恒天然方面表示,作为少数股东并不参与公司运营管理,但是如果企业发展中存在任何有违监管及上市公司内控要求、与恒天然价值观不相符的情况,恒天然亦不能认同。

对此,贝因美方面仅表示还没有得到消息。因为贝因美和恒天然中外股东双方没有明确的态度,更是让这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困局与包袱

无论是贝因美业绩下滑、连年亏损、股价低迷,还是现在被传遭遇恒天然逼宫,意向全资收购贝因美,曾经身为中国婴童行业业界翘楚,风光无限的贝因美,如何走到了如此困境?

据了解,贝因美的盛世出现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作为国产奶粉军团中仅有的几家奶粉品牌,通过传统快消品的深度分销模式,招募大量的经销商、业务人员和导购员,快速占领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腾出来的市场份额。

只不过,这么大量的经销商、业务人员和导购员团队现在成了贝因美的巨大费用包袱。

贝因美的下坡路拐点出现在2013年,当时贝因美营业总收入为61亿元。与此同时,贝因美的经销商模式和KA模式(大型商超销售模式)费用,合计高达10亿元,并超过广告宣传的9亿元,两项占比31%。巨大的成本开支,让渠道承受了巨大的销售业绩压力。于是乎,给经销商压货成了在所难免的渠道动作,而这一切压货行为遗留下的问题库存和渠道费用又成了贝因美这几年难以走出渠道困境的导火索。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近年来贝因美的业绩数据发现,2007年至2013年,贝因美的营收从12亿增长到61.17亿,长了5倍有余,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18%;2013年之后,贝因美的营收掉头直下,节节败退,从61.17亿降到27.64亿,年复合增长率是-23.26%。净利润方面,基本与营收变动趋势一致,在2007年至2013年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后迅速跳水,从2013年盈利7.2亿到2017年亏损8亿-10亿元,直线下降。

深度分销的道路让贝因美更觉疲惫,面对着销售额和利润急剧萎缩,股价低迷的情况,2015年贝因美开始转变战略,宣布进行渠道的代理商改革。只不过,现在看来,当年的渠道改革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

一线生机?

2011年7月,也就是贝因美上市后三个月,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因“个人健康”原因辞职,灵魂人物谢宏走了之后,公司主帅开始频繁变动,最开始接任谢宏董事长之位的是常务副总朱德宇,老朱是公司的实权派,本被寄予厚望,但只做了9个月。2012年4月,黄小强走马上任贝因美第三任董事长,2014年1月,黄小强又因“个人原因”辞职走人;2014年2月,公司原总经理王振泰转任贝因美第四任董事长至今。

其实,早在2001年,贝因美发力全产业链,谢宏辞职之后,贝因美于2012年11月宣布出售婴童用品相关业务,全产业链战略宣告失败。其后虽然专注于奶粉,但也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建树。

不过,宋亮同时也表示,贝因美业绩亏损主要原因还是其之前市场上快到期的流货数量巨大,贝因美要耗费巨资回收,因此压力比较大,但是随着配方注册贝因美作为首批通过奶粉配方注册制的企业,2017年贝因美销售其实已经开始有所恢复,只是受前期欠账太多影响,这种恢复比较缓慢。

据悉,新一轮的奶粉新政,贝因美获得了17个系列、51个配方的资质。“奶粉新政”之后,对于市场销售份额的争夺,无论是国产奶粉品牌,还是惠氏、雅培等老牌的外资洋奶粉品牌,大家的视线主要把重点放在三四线城市,而这里正是贝因美传统的主战场。三四线市场的崛起,对贝因美来说,究竟是一线生机,还是艰巨挑战?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