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点正文

双星新材妥协 拟豁免江西科为1.88亿元业绩承诺

作者:许金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08 11:20:38

摘要:耗资1.8亿元收购的一家企业,入股仅一年半,对方便无法完成业绩承诺。

双星新材妥协 拟豁免江西科为1.88亿元业绩承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许金民 成都报道

耗资1.8亿元收购的一家企业,入股仅一年半,对方便无法完成业绩承诺。

双星新材(002585,SZ)起诉江西科为原股东方柯秋平、时招军未履行业绩补偿承诺的官司尚未开庭审理,原告已决定妥协。

昨日,这家上市公司在深交所披露,拟调整江西科为的业绩承诺补偿方案;柯秋平、时招军本应支付4645.07万元业绩补偿款,现只需支付2800万元即可。

另外,双星新材还打算豁免他们继续履行2017年、2018年业绩承诺义务;作为交换条件,柯秋平的江西科为总经理职务将被免去。

双星新材现已发出通知,将于12月25日召开股东会,届时上述议案能否获得通过,外界只能拭目以待。

业绩承诺与卖价不对等

双星新材和柯秋平、时招军之间的纠纷源自于一项收购,事实上情节很简单。

2015年6月,柯秋平、时招军决定向双星新材出售其所持江西科为99%、1%的股权,合计100%。

彼时,江西科为的财务状况不甚理想;2014年底,公司的净资产为-2354.71万元,2015年一季度末为-2221.36万元,早已资不抵债。

不过,作为国内第一家防爆膜生产企业,江西科为的汽车太阳膜产能超过2000万平米/年,“卡地亚”品牌位列行业前三,这些都让双星新材颇为垂涎。

需要说明的是,双星新材是国内聚酯薄膜行业的龙头老大,不过,他们生产的薄膜主要用于包装、光伏领域。

于是,中介机构便舍弃成本法,采用了收益法的评估结果,评估江西科为的股权价值为1.82亿元;经协商,交易价定格为1.8亿元。

不过,这1.8亿元并非全部支付给柯秋平、时招军,他们只能拿到8000万元;另外1亿元作为增资资金,部分用于充实江西科为的注册资本,部分进入资本公积。

既然采用的是收益法进行评估,按照规定,柯秋平、时招军必须作出业绩承诺。

他们保证,2015-2018年江西科为的扣非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4000万元、5000万元、7000万元、1亿元,合计2.6亿元;若未完成,会用现金予以补偿。

深圳龙腾资产研究员黄向阳直言:“柯秋平、时招军只收到8000万元现金,却承诺了2.6亿元业绩,很明显不对等,这就埋下了纠纷的种子。”

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江西科为于2015年7月完成过户,正式成为双星新材的全资子公司。

财务报告显示,2015年下半年,这家子公司实现的扣非净利润为2046.62万元,高于2000万元(4000万元的1/2),已完成业绩承诺。

2016年,江西科为的表现却让双星新材相当失望。当年,他们仅实现扣非净利润354.93万元,较承诺的5000万元业绩相差4645.07万元。

柯秋平、时招军本应立刻履行承诺,用现金补足差额;不承想,两人居然耍赖;即使收到律师函,也置若罔闻。

于是,11月双星新材一纸诉状将他们告上了法庭,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已受理了此案,但尚未开庭审理。

现如今,双星新材率先作出让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12月8日,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到《华夏时报》记者的来电后回应:“我们只是希望这件事尽快结束,不希望给江西科为带来影响,解决办法综合考虑了两人的还款能力。”

如此一来,2016年柯秋平、时招军实际未履行的承诺为1845.07万元,加上2017年、2018年不再继续兜底,此金额为1.7亿元,三项合计1.88亿元。

外界不免好奇,当初两人为何会作出如此高的业绩承诺?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道出了实情,事实上,这也是行业内的“公开秘密”。

该投行人士解释:“卖方都想将自己的产品卖出高价,这种心态常被买方所利用;买方一般会在收购时安排关联方(多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突击入股,通过高价收购进行利益输送;又或者设下业绩承诺陷阱,让卖方完不成业绩承诺,通过业绩补偿,再把收购款要回来。通俗一点说,要么一起赚钱,否则你就别想赚钱。如果卖方没有贪婪的心态,这种游戏其实玩不起来。”

编辑:靳广瑞 主编:蒋宏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