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

作者:马晓霖 李靖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06 16:58:02

摘要: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是中国水电行业最早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有企业,其承建、开发的多个项目被载入世界水利水电建设史册,并被誉为当地的“三峡工程”。

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

表彰优秀外籍员工

2017053111162495.jpg

组织乌干达当地雇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2017053111181966.jpg

向纳卡坎瓦小学捐赠文体用品

马晓霖 李靖云

能源类企业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类型,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在世界各地打造出一批有着明显中国特色的能源工程和项目,这些项目甚至被冠以“某某国的大庆油田”、“某某国的三峡工程”等名号。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是中国水电行业最早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有企业,其承建、开发的多个项目被载入世界水利水电建设史册,并被誉为当地的“三峡工程”。以他们的经验来说,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该如何将中国经验带给世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身优势的?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主编马晓霖专访了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增学。

中国水电走出国门 优势明显

马晓霖: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和中小型能源电力投资领域的知名品牌,那么在您看来,我们中国企业这些年在海外都积累了哪些比较优势?我们跟一些比较强大的对手相比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应该如何去弥补这些短板?

刘增学:我们跟西方公司从上世纪开始竞争时,完全是凭着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因为我们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西方的要低,那个时候我们是没有真正的管理优势的。一路走到今天,我们现在的人口红利基本上没有了,但我们经过将近40年国际市场的打拼,已经培育了一批比较熟悉国际市场、懂得国际市场的商务运作和管理的人才。我们现在跟西方公司竞争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我们的管理能力也在提高,所以在竞争项目的时候,我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马晓霖:我觉得我们还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作为国企,我们集团化、联合作战这种能力恐怕是单一公司很难做到的。您认为中国企业在这种联合工程和整合能力方面,是否也有优势?

刘增学: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对全产业链走出去和编队出海的需求非常旺盛。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资助和贷款,都要求我们把所有的产业链整体的带出去,而不是单一项目走出去。比如说做承包的或做土建的就只是单一做土建,这个优势确实是别的国家和企业不能比拟的。我们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沿用的是英国标准、美国标准、德国标准,因为我们承建的是这些国家启动的项目。但随着我们国家企业从上世纪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我们已经从起初的建设者身份,到现在逐渐做到EPC+F ,也就是工程总承包加上融资的帮助,这样就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因为EPC是工程总承包,从设计、施工到整个采购设备全部由我们一家来完成,那么就意味着把中国制造的产品能更多地带到国际上去用。一般只要是EPC+F这种项目,我们是坚决要把中国的机电产品成套带出——全部在国内配套,然后全部带出。因为你拿中国制造的产品跟西方产品做衔接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如果从末端到中端到高端全部由中国的产品来集成,则是非常容易的,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还要把中国的标准带出去,把我们三峡集团的标准带出去。事实上,我们三峡集团在某些方面的标准是比国家标准的要求还要严格的。

打造“走出去”升级版 前景广阔

马晓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但普遍面临着电力工业相对落后的局面,有些国家甚至长期处于未通电状态,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而水电则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且环保的重要手段。您走过不同的地区,从东南亚、中亚到西亚、北非,甚至是欧洲。您能否给我们讲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在的水电发展能力究竟怎么样,未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工程建设空间有多大?

刘增学:现代水电的开发,完成度比较高的还是西方国家,他们的水电开发已经基本上做到极致了。中国现在在水电利用开发方面是走到了世界的中游,而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水电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全球的能源结构应该都是向着清洁能源的方向发展,因为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而清洁能源多数是可再生能源,像水电、太阳能、光伏等都是清洁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清洁能源占有的比例会越来越高,所以有着充足水资源的欠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建设中肯定也是需要水电的。一直以来,我国进出口银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优惠政策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水电项目开发不像股票,今天买了,明天可以卖,你就获利了;水电开发是周期长、投入资金比较大,而且回报时间也比较长的项目,但是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长久的基本建设,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马晓霖:中国的水电建设在海外的项目很多,工程领域也各有不同。不过,普通民众实际上对水电建设还是有一些神秘感,除了觉得项目很大以外,它的复杂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增学:水电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土木工程,也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机电设备工程,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完整的项目工程。从水电建设的规划到真正投入运行产生效益,也许要10年,甚至要百年。比如我们的三峡工程就是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开始提出,经历了百年,才真正获得效益的。从复杂性来说,水电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而且项目是从最早的规划、勘探、征地就开始的;施工也通常远离居民区,属于荒郊野外、高山峡谷,工作条件跟工厂流水线生产和坐办公室很不一样,这可能会让大家感觉神秘;在原材料运输方面,有时战线会拉得比较长。比如我们在非洲某些国家做工程,这个国家既不生产水泥,也不生产钢材,这些都得我们想办法解决。有很多国家基础设施不足,没有电力,没有道路,国家根本发展不起来,他们想改善的愿望很强烈,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全面协调管理。

马晓霖: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从因地制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来讲,根据您多年的海外实操经验,您觉得政府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做些工作,给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刘增学:实际上我们这些大型国企、央企在走向国际的时候,一直都在和政府部门进行协调。项目做市场开发的时候,我们就向驻在国的领事馆报到——我们的企业一直在做国际市场,所以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规矩。但在我看来,现在政府应当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多介入一些,目前同类型的央企和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有时还是有点无序,需要借助于政府的条例和法令来整顿国际竞争的市场秩序,避免央企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是国家的企业,真正做到整齐划一。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政府如果在某个层面及时进入参与整顿,不仅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也更能维护国家的形象。

(《解码一带一路》是宁夏卫视创办的一档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内容,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尤其是经济与贸易投资热点问题,与世界各国、不同行业的嘉宾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各种讯息的组合、不同观点的交锋,为人们呈现全球化背景下最真实、客观、全面的“一带一路”图景。作者马晓霖为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主编兼主持人;李靖云为《解码一带一路》栏目执行主编,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