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特朗普给中美关系“泼冷水” 首次公开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作者:徐芸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01 13:31:37

摘要:据外媒11月30日报道,特朗普政府已正式拒绝中国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美国于11月中旬向世贸组织(WTO)提交了这项决定,11月30日被公开。报道称,虽然美国官员早就暗示过这一立场,但这是美国首次公开亮明立场并阐释理由。

特朗普给中美关系“泼冷水” 首次公开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中美贸易关系风云再起。

据外媒11月30日报道,特朗普政府已正式拒绝中国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美国于11月中旬向世贸组织(WTO)提交了这项决定,11月30日被公开。报道称,虽然美国官员早就暗示过这一立场,但这是美国首次公开亮明立场并阐释理由:“正式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将加剧两国的贸易关系紧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这一做法无疑是给中美关系“泼冷水”。

事实上,这并非美国首次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发难。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前夕,美国商务部在10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就曾明确否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这份报告中,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其在铝箔反倾销调查中开展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调查结论,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继续适用“替代国”做法。而这一歧视性做法, 使得美国对中国的铝箔产品将裁出96.81%—162.24%的高税率。

所谓“市场经济地位”是和WTO成员国发起反倾销时是否使用“替代国”做法相挂钩的。即如果被相关国家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那么该国在进口中国商品时有权用其他“替代国”价格参考中国是否存在反倾销行为。

根据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条件,无论如何,上述规定将在中国加入WTO15年后,也就是2016年12月终止。即遇到其他成员国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时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不再被使用“替代国”做法。2016年12月,中国曾就美国、欧盟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做法,先后提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也正式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

自2004年4月新西兰率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来,至今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瑞士、澳大利亚、北欧、英国以及荷兰在内的80多个经济体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放弃在对华贸易相关问题上采取“替代国”做法。但美国、欧盟、日本依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拒绝履行条约义务。

早在10月12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回应美方分析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消息时进一步强调,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并不存在于WTO的多边规则中,只是个别成员冷战时期的国内产物,164个WTO成员之中,有此国内法的成员寥寥无几。这与全面、彻底履行WTO国际条约义务,不能混为一谈。

白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美国的这一行为是对中美经贸关系的一种伤害。”美国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本质在于不愿取消对华反倾销“替代国”的做法。美国此举违背了其在中国入世时自己做出的承诺。白明认为,美国应该正视中国多年来的变化和发展,“特朗普刚刚结束访华,此前中美也在经贸方面达成了‘百日计划’,此时‘泼冷水’对两国都没有好处。”

而“替代国”的做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举例来说,上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开展彩电反倾销调查,以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彩电的生产成本。当时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以此计算下来,中国当然在低价倾销。此前美国一直都无视中国的生产成本和价格,而是采用所谓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第三方国家的数据。

据记者了解,市场经济的认定主要由五条组成:第一,决策没有明显受国家干预;第二,有一套按国际通用准则建立的会计账簿;第三,生产成本、财务状况未受非市场经济体系的显著影响;第四,企业不受政府干预成立或关闭;第五,货币汇率变化由市场决定。由此可见,美国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不过,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专家、高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文婕则表示,美方的最新表态不会影响正在进行的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程序,中国与欧盟、美国间的贸易争端需要WTO成立专家组进行裁决,如果败诉方上诉还需要上诉机构裁决,这一过程需要2年至3年的时间。

白明也强调,去年中美诉诸WTO的贸易争端中,最终结果几乎都是中方胜诉,因此美国的此次表态也未必会有实质的动作。而我们应该积极地表明立场,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实际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在经贸领域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