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龙美术馆”揭开神秘面纱 商业地产布局艺术产业链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网

发布时间:2017-11-23 13:17:31

摘要:有别于传统美术馆,近几年创办的私人美术馆既注重艺术也注重生活的体验,尤其是从商业地产跨界的美术馆创办人,其美术馆作为文化产业链条的一环,他们更重视美术馆与生活方式的结合。

“上海宝龙美术馆”揭开神秘面纱     商业地产布局艺术产业链


记者于娜北京报道


继上海昊美术馆、北京松美术馆之后,近日沪上又一家巨型私人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揭开神秘面纱,成为2017年国内私人美术馆浪潮的压轴之作。国内私人美术馆经历了20多年的大浪淘沙,现今来自商业地产的富豪收藏家再掀风云,以美术馆为学术切入点,打造艺术全产业链的文化版图。


馆藏与学术兼具


今年相继开馆的昊美术馆、松美术馆和宝龙美术馆,学术性成为一批私人美术馆的重点。920日,经过近五年筹备的昊美术馆(上海馆),德国知名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的作品《宣言》拉开开馆大幕这件电影装置作品首次亚洲展出,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在电影中分饰了13个角色。

昊美术馆的主人是酒店业富豪、收藏家郑好,从早期的画廊到昊美术馆(温州馆),再到万和昊美酒店和昊美术馆(上海馆)的亮相,一路执着于对艺术收藏事业的追求,他的收藏涵盖了东西方2000余件艺术作品,而昊美术馆(上海)开馆后,将策划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及东西方当代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1118日亮相的宝龙美术馆则以探寻东方文脉为学术视角,开馆展“寻脉造山”力图对中国历史尚未完全展开的东方现当代艺术进行全面的回溯和展望,300余件作品涵盖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影像以及戏曲等古今各艺术形态。

该展览展出的艺术家既有林风眠、常玉、关良、吴大羽、丁雄泉、赵无极等十多位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前辈;也有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横跨一个甲子的艺术家,如丁立人、夏阳、尚扬、周春芽、刘进安、曾梵志、刘炜及郝量等。

宝龙美术馆的创办人、地产富豪许健康出生于福建一个书香世家,受家庭中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熏陶,许健康后来一直痴迷于中国书画艺术收藏。近几年来,从收藏黄胄的《欢腾的草原》、齐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册》,到蔡国强的火药巨作《没有我们的外滩》、《天梯》,以及竞拍原副总理谷牧的大量艺术品收藏……都让许健康与宝龙集团在艺术收藏界声名鹊起。

“百川汇流——书藏楼收藏展”是宝龙美术馆推出的另一个开馆大展,“书藏楼”是许健康为纪念其父许书藏而命名的斋号,展览使得公众一睹其家族收藏众多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真容。

从画廊、艺术中心、画院到美术馆,艺术品收藏也促成了许健康巨资布局宝龙集团的文化艺术链条,许健康认为各个环节定位不同又相互促进,比如,宝龙艺术中心是营造不同的环境,让大家更好地欣赏美,而且这也会带来很多人流,增加购物中心的个性和特点。而且艺术中心每年举办一次艺术作品征集展,发掘和赞助艺术家,为优秀入选作品提供展示平台。


注重体验的艺术生活空间


有别于传统美术馆,近几年创办的私人美术馆既注重艺术也注重生活的体验,尤其是从商业地产跨界的美术馆创办人,美术馆作为其文化产业链条的一环,他们更重视美术馆与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上海私美术馆的先行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逐渐进入成熟运营后,上海、北京、成都正在持续不断涌现出新的私人美术馆,其中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深入调整,而国家不断对文化产业的提倡扶持,地产商对开办美术馆,跨界文化产业的热情日渐高涨。

许健康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地产已不是传统地建设一个商场,只有进行零售这样一个诉求。比如,现在的购物中心不单纯在设计上追求艺术性,像建筑造型以及内部空间都与艺术相关,在功能上也设置有展示馆,或艺术中心、画廊,便于进行艺术展览和交流。

timg.jpg

上海宝龙美术馆,设有西餐厅、咖啡厅、艺术商店等服务区域,营造融合艺术、生活、美感的空间,呈现具有艺术感的家具、用品等,比如有限量版画、香插、T恤、书灯等艺术衍生品。

有好作品,好场馆,也有艺术和评论界的认可,美术馆创办人最不愿看到的是不能让公众走进美术馆来欣赏。余德耀美术馆在推出大型装置艺术《雨屋》亚洲首展时,一度引爆上海艺术爱好者的参观热潮,高达150元的门票,依然吸引了20多万人接踵而至。余德耀美术馆方面表示,他们要将公众参与度高的展览,与学术性的展览穿插举办。

在国内首创“夜间美术馆”的昊美术馆,将闭馆时间延长至夜间10点,在夜间给上班族营造一个可以欣赏、休闲的艺术空间。昊美术馆三楼和万和昊美艺术酒店直接相连,以一种更亲近的方式融入生活。加上设计中心、艺术商店,还有未来要进行的户外电影节和雕塑公园项目,创办人郑好表示,他希望美术馆能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


拥有古根海姆一样的生命力


  追溯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可以发现,它们都是来自富有的家族或财团出于自己的收藏爱好,逐步从私人收藏转型成美术馆。创办于1937古根海姆博物馆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美术馆在全球艺术界拥有无可替代的广泛影响力。

当下中国的私人美术馆正处于一个相似的时代,美术馆创办人在各自行业领域完成了财富积累,同时他们又是经验丰富的收藏家,有自己的收藏脉络与体系,有着对藏品的深入研究。

收藏机构Larry'slist和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共同推出的《全球私人美术馆报告》,截至2016年初,全球共有317间私人美术馆,其中中国共有26间,位居第四位。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广州私人美术馆数量最多。

私人美术馆在中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大浪淘沙,第一批私人美术馆浪潮的主力军是一些收藏家和艺术家,比如北京知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而后伴随房地产市场兴起,上河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随之出现。之后随着艺术金融的联姻、商业地产跨界艺术,涌现出民生银行的民生美术馆,证大集团的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商业地产创建的上海外滩美术馆、OCTA上海馆等。

但上海近两年兴起的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以及新开的昊美术馆、宝龙美术馆,则是富豪藏家美术馆。一方面规避了以往美术馆被作为地产附加值导致硬件与软件构成失衡的问题,在馆藏脉络及学术定位上也已经有了成熟的风格体系。此外,这一批私人美术馆重视与策展学术界的合作,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同时也注重公益性。

针对中国私人美术馆在现阶段的发展态势,以及经营现状,《全球私人美术馆报告》总结出了它们的特色与问题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展览数量多,员工数量多,运用投入大,场馆面积大,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及盈利机会,缺乏专业的人才以及政策支持。

令人赞赏的是,这些私人美术馆创办人的艺术理想与情怀,永续生存是他们对一手创办的美术馆的梦想所在。上海一家私人美术馆的创办人如此感慨,希望我的美术馆在未来可以和国际知名的私人美术馆平起平坐,像纽约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一样,它不会因为我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存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