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国有股划转话语权大增 社保基金逃顶更受质疑

作者:付刚 孟俊莲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28 19:10:09

摘要:国有股划转话语权大增 社保基金逃顶更受质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孟俊莲 北京报道

   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投资“国家队”之称的社保基金,最近半个月在A股市场遭受的口诛笔伐,正在让其深陷漩涡当中而难以自拔。
    8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暴跌。17日,上证指数更以暴跌5.79%创下自2008年11月18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两市超过300只个股跌停。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一项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社保基金从深市净流出6.7亿元,创下2009年来最大月度净流出。
    于是,“社保基金再次成功逃顶”、“是社保基金推动了此轮暴跌”的声音一时甚嚣尘上。《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发现,“国家队”、普通机构投资者、“市场稳定器”等多重身份造就了社保基金的尴尬地位,加之政策因素驱动,使得原本应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社保基金成为现实中的“高抛低吸”高手,并因为有众多的跟风投资者,更让其变身成为市场波动的“放大器”。


激辩社保基金逃顶
    深交所网站8月14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社保基金从深市共买入50.7亿元,卖出57.4亿元,净流出6.7亿元,创2009年最大月度净流出数额。
    这一统计数据爆出后,市场一片哗然,一时间,“社保基金再次成功逃顶”的言论迅速蔓延,统计数据见诸报端的当天(8月17日),上证综指暴跌5.79%,并连破3000点和2900点两个整数关口。
    此后,伴随着一些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8月中旬以来资金进出数据的分析出炉,社保基金率先逃离并造成此轮暴跌的路径更为清晰地显露。
    分析师认为,此轮规模浩大的暴跌行情首先是因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逃离引发,并裹挟着公募基金被动减仓,而后由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场收集筹码,然后有关资金再进场砸盘、收集低价筹码所致。
    不可否认,社保基金作为投资军团中的“国家队”,早已成为部分投资者的风向标,其减持举动如海啸般掀起波澜也很正常。但为何市场一暴跌,投资者就将板子打在社保基金身上?这或许与历史上社保基金曾经多次成功“逃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7年,社保基金便两次成功逃顶。第一次,“5·30”暴跌。当时有传闻指出,社保基金早在暴跌前便悄悄离场。第二次,当年的第四季度,上证综指创下6124点历史高点前后。有业内人士认为,当时股指持续走高,管理层可能授意社保基金赎回开放式基金,并从二级市场逐渐减持。
    社保基金2007年年报似乎佐证了这一分析。当年,社保基金已实现收益高达1129.20亿元,收益率38.93%。报告期内,浮动盈利增加324.30亿元,经营业绩1453.50亿元,以此计算的经营收益率为43.19%。
    对于舆论通常爱用的“逃顶”二字,信达证券基金分析师刘明军8月27日下午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对社保基金下善于“逃顶”的判断有些过于简单,“其实,社保基金基本还是按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原则进行投资。只是长期投资不是执行得特别到位而已。”
    在刘明军看来,A股市场的现状要社保基金做长期投资可能会有点困难,毕竟,社保基金还不能成为股价的决定性力量,长期持有不一定就可以获得好收益。
    “试想,在2008年大跌中社保基金不减仓会是什么后果?其实坚持长期投资很简单,但如果它某一年的年报爆出亏损20%,那种局面会是很难想像的。所以,这样的压力驱使着社保基金很难真正做到长期投资。”


类散户操作被质疑
   “社保基金的操作已经沦为与散户差不多了,属于追涨杀跌型的投资。”8月26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般来说,社保基金自己的投资不会太在意短期的泡沫风险而选择离场,但社保基金委托给证券基金管理人的那部分资产就不好说了,他们普遍喜欢短炒。”
    梳理2007年以来的数据,便会发现此言不差。《华夏时报》曾于5月16日报道过社保基金投资名流置业一案即是其中的典型。
    2007年第四季度,社保基金111组合首次进入名流置业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持有1289万股。当时,恰逢大盘冲顶6000点前后,买入成本约在每股14—18元之间。借名流置业增发,由中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112组合以15.23元/股的价格获配6234万股,加之增发前持有的750万股,112组合以持有6984万股一跃成为名流置业第四大股东、第一大流通股东。但到了2008年三四季度,111和112组合开始加大减持力度;在上证综指杀向1664点的大底时,112组合以每股3-4元左右卖出2330万股,2009年一季度数据显示,112组合继续抛售了1441万股,此间其股价在3.5至5元区间波动。
    “按照测算,社保基金应是在15元高价买进,5元以下低价卖出,不知诸位作何感想:这些社保基金组合究竟是傻子?还是赌徒?”——董登新对此案例曾愤怒撰文质问。
    让人关注的还有,社保基金的短线操作往往有人给其“抬轿”。
    2009年7月,社保基金重点抛售地产股,但其抛售时的地产股股价往往涨幅突出,这与7月房地产板块集体调整仅上涨6.9%,以及上证指数15.3%的涨幅相比差异十分明显有关。
    据Wind资讯统计,社保基金在中报期间共现身在7只地产股的前十大股东行列,分别是金融街000402.SZ、银基发展000511.SZ、名流置业000667.SZ、荣盛发展002246.SZ、万通地产600246.SH、广汇股份600256.SH、中华企业600675.SH。其中,7月涨幅最大的是名流置业,月涨幅为36.6%,如以7月最高价计,其最高涨幅达到46.6%。
    在董登新看来,从社保基金自身的定位来讲,短线操作不能与其身份匹配。社保基金的操作应该更稳健、品种应更分散才对。“从投资层面上讲,社保基金应该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就像平准基金一样,而社保基金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被动偏离价值投资
    “从社保基金、券商、公募基金等几大机构对比来看,仅就投资目的而言,社保基金要相对趋稳些,它重在保值,而其他机构主要关注业绩增长。”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行芬8月27日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
    但她也指出,由于A 股市场中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大多数参与者,往往在具体投资时会忘记自己的投资目的和对风险的控制,因此,很多既定的理念其实做得并不到位。
    此外,由于A股市场波动性极大,也形成了国内投资者多以“短跑”为主的操作风格。一旦买了股票后不能及时获利了结,很可能会在下一波调整中变成套牢一族。
    刘明军也认为,社保基金相对其他机构投资者而言,对价值投资执行要好得多,但效果和理念存有矛盾,原因之一是社保基金身份的复杂,还有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不成熟。
     “其实,在今年上半年有了好收益后展开些减仓的动作非常合理,即使不管这是否偏离了价值投资标准,出于控制风险和锁定收益的目的,减仓都是很正常的。”
    根据刘明军的了解,社保基金的绩效评估是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可根据市场的情况适当灵活调整,但有时因有政策性倾向存在,在市场不好时往往需要“托市”,也就变成合情合理的抄底。
    社保基金的多重身份造就了它的尴尬地位,本来是寄予它“市场稳定器”的期望,现在却成为事实上的“高抛低吸”高手,并带来更多的跟风投资者,变身为市场波动的“放大器”。
    “社保基金应该逐渐减少在股市上的投资,并体现出多元化特点,更多的投资应该是股权或一些重大基建项目等实业中。”刘明军认为,“这不但能让社保基金在风险相对小的情况下获得稳定收益,而且还可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同时了解到,随着上市公司国有股划转给社保基金已成板上钉钉之事,社保基金在A股市场的话语权、影响力还将进一步凸显。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已受理中国建筑等13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转持批复,仅此13家公司的国有股划转就使社保基金资产激增近百亿。
    可预料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股划转启动,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何去何从,如何从“高抛低吸”真正成为“市场稳定器”值得各方关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