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唐宁和熊晓鸽畅谈财富管理:传统经济赢家如何赢在未来

作者:林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06 16:17:10

摘要:唐宁对IDG资本的坚守和专业能力赞赏有加,也对宜信财富跟IDG资本的合作的未来颇为自许,作为母基金运作者的宜信财富,相信只有IDG资本这样的专业投资机构才能实现其为高净值客户提升财富水平的目的。

唐宁和熊晓鸽畅谈财富管理:传统经济赢家如何赢在未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林晓 北京报道

“最近宜信财富和IDG资本战略合作的又一成果问世,举杯相庆之余,很想动笔写上几句。”8月14日,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写了一片文章叫《路遥知马力,我与IDG资本的合作故事》,用温情的笔调回忆他跟IDG资本14年同行途中的点点滴滴。

这篇文章中,唐宁对IDG资本的坚守和专业能力赞赏有加,也对宜信财富跟IDG资本的合作的未来颇为自许,作为母基金运作者的宜信财富,相信只有IDG资本这样的专业投资机构才能实现其为高净值客户提升财富水平的目的。

契合点

11月3日,唐宁与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两人面对媒体,仍然是满满的回忆。

唐宁说, 我们其实合作了很多年,最开始2003年做天使投资时,当时他跟IDG资本的合作几乎是100%的全部成功。“这可能无人能打破,不可能是120%成功。”唐宁说。

2006年唐宁创立宜信,2011年IDG资本成为宜信的投资者。宜信财富逐渐发展成为在财富管理方面重要的母基金运营者、管理者。与此同时,宜信财富的多支母基金也成为了IDG资本多支基金的LP。

唐宁说,我们双方有彼此欣赏的投资能力,于是共同发起了天使母基金——支持早期创业企业的基金,也正在推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IDG资本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早已不是当年专注于早期机会的纯VC机构,而是已经发展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管理和私募投资的巨头。宜信财富和IDG资本无论从资产配置、财富管理,还是从母基金管理和直投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契合点。

熊晓鸽认为,宜信财富和IDG资本都是在管理钱,包括投前管理 、融资管理、投后服务管理,还包括跟投、上市,以及退出等等,这个过程中很核心的一点是在管理时间,他说:“投资人最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率。”

拥抱新经济

财富管理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话题,国际上的资产管理巨头如KKR、黑石、凯雷等都非常重视财富管理,高净值、超高净值人群正在日渐成为其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而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也都会找这些财富管理机构进行合作。

唐宁认为,财富管理对于中国而言更具有全新的意义,因为今天中国的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都是传统经济的赢家,它们主要靠前期在制造业、贸易等发家致富,在几十年改革开放浪潮中创造了大量财富。而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新时代”、“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不可能以量取胜,一定要追求质,追求科技的含量等等,这些对于传统经济的赢家都是巨大挑战,他们一定要拥抱新经济。

传统经济的赢家如何拥抱新经济,投资于新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一部分呢?当然他的企业也可以数字化,也可以做相应新经济模式创新等等。但从财富管理角度来讲,这些传统经济的赢家应该将自己的财富交給类似于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这样的专业管理人,让他们再投资于像IDG资本这样行业领先的专业投资机构并投资于新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一部分,从而跟新经济的增长建立相关性。

唐宁说:“10年、15年之后新经济成功了,大家一看原来除了这些新经济的企业家成功了之外,还有他们背后的LP们也成功了,这是传统经济的赢家如何赢在未来10年、15年、20年的必由之路。”

他诠释宜信财富的一个重要使命就在于,通过母基金的形式、通过科学、专业、有效的资产配置的方式,把这些传统经济的赢家创造的财富能够分散风险地配置给像IDG资本这样有丰富投资于新经济成功经验的专业投资机构。

做时间的朋友

熊晓鸽说, 现在在中国基金业协会注册登记的GP团队已经有2万多个,是全世界最多的。而基金有6万多支,说明平均每一个GP团队管理3支基金。与此同时,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和创业者都是一开始就想着哪天能IPO。要知道现在中国A股市场的公司只有不到4000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基金比上市公司多很多,基金管的钱比好的项目多很多,这时候就是专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施展身手的时候。

唐宁认为,以IDG资本为代表的这些顶级投资机构主要解决的是投资风险和期限问题。因为在中国过去的投资市场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投资新经济时,有耐心的钱很少,大家都非常习惯用房地产项目、信托、固收这样的投资品,它们往往一年半年就要有回报。但是新经济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需要研发,需要认认真真地做产品,这一般都需要几年甚至十多年后,产品可能才进入市场。

所以他强调,拥抱新经济,一定要有耐心,“否则热钱很多,但是机构拿不起。”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