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16万亿健康服务业蓄势待发 民生经济如何让国人幸福满满?

作者:张智 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03 22:00:49

摘要:11月1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提出了“七个必须讲清楚”,其中,第五个就是“讲清楚社会主义矛盾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16万亿健康服务业蓄势待发 民生经济如何让国人幸福满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刘诗萌 北京报道

11月1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提出了“七个必须讲清楚”,其中,第五个就是“讲清楚社会主义矛盾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会议上,十九大报告中对环保、廉政、医疗、保障、贫富差距等问题都有提到。有媒体统计了2002-2017年全国两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后发现,近年来,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早就从吃饭穿衣的问题,变为环境污染、社会保障、贫富差距等等公共事务。”青年长江学者、人民大学国发院副院长聂辉华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十九大精神高端理论研讨会”上表示。

聂辉华发现,在需求侧,老百姓从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而生活品质的变化,已经反映了老百姓需求的不充分。

怎样改善?在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看来,这正是十九大着重布局的“民生五位一体”。

“民生五大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在十九大报告中占了三分之一。民生领域是经济产业升级和融合的重要方向,也是保障公平的重要推手;同时,民生搞好了,才有利于生态的发展,反过来生态改善了,就是促进民生。”王虎峰表示。

在长江学者、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一级教授杨瑞龙看来,面对基本矛盾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肯定会呈现一种新的特征,未来的改革将更多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继续推进市场化的同时,增进民生的扶持,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从而达到十九大报告中的目标。

一切为民生

吃饱穿暖早已经不是中国人最迫切的需求了。不断改善民生,才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主要途径。

从十六大首次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业是民生资本”以来,民生保障体系一直在延续;十七大提出,“改善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民生”;十八大还是以民生为统揽,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些都是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思想不断地提上了新高度。

“但是到了十九大,这个体系有了大的调整,教育、就业与收入、社会保障、脱贫在延续,同时明确提出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很少有的将战略放到国策的角度上。”王虎峰表示。

“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将人民健康定位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比十八大‘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不能落伍’的定位再高了一个层级。”王虎峰介绍。

事实上,仅是民生领域提出的健康优先,就涵盖了许多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健康规划当中从来不包括水和土壤,现在我们健康规划当中,水和土壤、污染控制全部纳入规划。”王虎峰表示。

“这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需要。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像西方的话语体系,来炒话题,而是明确地讲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与之适应的还要维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这类似于生产关系中讲的分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应该大家共享。习总书记讲了,我们这个共享是全面的共享,全面的共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也包括生态。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把人和自然看做一个系统,从这个角度为生态文明奠定一个牢固的社会基础。”人民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张云飞表示。

在人民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刘鹏看来,想解决十九大提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更重要的应该是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要让老百姓觉得生活质量在提高,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在解决。也就是说,中国梦除了伟大复兴的图景,更重要的是让生活在中国的人有非常幸福的生活感受。

“改革发展各方面问题都要依靠人民、问计于民,依靠人民是为了人民,而不是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要增进人民的利益。按照习总书记的说法就是,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促进什么,通过改革增进人民的获得感。”人民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陶文昭表示。

发展民生新经济

面对经济新常态,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惠民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发展成果。

“从经济上讲,民生领域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社保,不仅仅是新兴服务业和产业融合。未来,民生领域经济贡献率会越来越大。”王虎峰表示。

王虎峰研究发现,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16万亿,至少等于当时GDP的10%以上,这还仅是健康领域。再加上科技创新贡献率,“我们规划2020年的项目当中,涉及到生命健康的预算为30%,即是说,健康领域占整个科技创新的三分之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一开始就指出,而这也是接下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导方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目的、路径和民意的最紧密契合。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互关联,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