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中国低空空域开放政策渐松动 顺丰下注货运无人机

作者:王潇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01 17:54:24

摘要:10月26日,一架型号为AT200的货运无人机完成首飞,这架全长11.84米、翼展12.80米、高4.04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4吨的大型无人机实际上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安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将一架由北汽集团制造的P750轻型多用途飞机改装而来。

中国低空空域开放政策渐松动 顺丰下注货运无人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报道

尽管无人机在快递物流行业的应用很早就已经成为业内所看好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为止真正成熟的无人机货运运转体系以及合适的硬件设备始终未见较大的突破。

而国内快递业标杆企业顺丰控股实际上早已经对货运无人机的运营模式和相关设备的研发投下诸多资源,并且已经开始逐渐体现出成果。

10月26日,一架型号为AT200的货运无人机完成首飞,这架全长11.84米、翼展12.80米、高4.04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4吨的大型无人机实际上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安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将一架由北汽集团制造的P750轻型多用途飞机改装而来。

曾经在去年珠海航展以等比例模型亮相的AT200货仓容积10立方米,有效载荷达1.5吨,运载能力要远强于此前已经曝光的部分小型多轴无人机,而313公里飞行时速以及超过2000公里航程,也决定了这款产品显然并非为末端配送所设计。

顺丰控股方面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目前顺丰对于无人机应用已经有了一整套规划,与其目前的货运航空公司相配合,未来将建立起一个大型货运飞机、大型直线无人货机以及末端配送小型无人机构成的三级空中运输体系。

目前顺丰控股已经投资在湖北鄂州建立专用货运机场,其货运机队规模已经超过四十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货运航空公司。而在小型无人机研发方面,也已经自主研发了第三代飞控导航系统,同时将四轴、六轴多旋翼无人机产品化也取得进展,Manta Ray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已经研发成功。

在大型货运枢纽和末端配送之间的连接,除了采用公路或铁路等配送方式之外,对于地形复杂地区以及人口非密集区的配送则完全可以通过支线无人货运飞机来完成,这也是顺丰控股投入巨资参与研发AT200的主要目的。

目前中国已经在低空空域开放政策上逐渐开始松动,除了通用航空之外,这对于无人机货运也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提升小型机场的利用率,更可以使整个配送网络进一步提速。

但目前对于无人机在货运领域的应用和空中交通管理、地面设施标准等方面国内尚没有相关的法规和规范,因此尽快推动政策层面的动作就成为关键。

顺丰控股与陕西炼石有色资源有限公司、北汽集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于10月30日在陕西蒲城县内府机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在无人机领域的战略合作。合作领域为基于AT200物流无人机为平台进行的物流无人机系统的研发设计、适航取证、生产制造、销售和运营。

一向不爱抛头露面的顺丰控股创始人王卫不仅参加了签约仪式,还在此前观看了AT200的首飞,可见他对无人机计划的重视程度。

此次与顺丰控股达成合作的陕西炼石有色资源有限公司旗下朗星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是顺丰控股实际参与投资的大型货运无人机研发实体,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北汽集团各自又在研发和飞行器制造领域有比较好的资源,顺丰控股将这几方聚集起来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无人机货运从软硬件环境、政策法规环境以及运营体系等多方面同步推进,以尽快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无人机货运模式。

快递行业目前竞争已经从此前的抢地盘逐渐升级为运营模式和布局的竞争,无人机货运也是诸多快递企业甚至是零售企业所一致看好的未来发展方向,各家也都在高调或低调推进相关的布局。作为在航空货运时代早早取得领先优势的顺丰控股而言,要想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依然保持优势就必须尽快将三段式航空货运体系尽早由概念转为实用阶段,这也是顺丰控股不惜代价全力投资无人机应用的主要原因。

今年6月21日,由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申报的无人机飞行空域,得到了有关军民航部门的正式批复,顺丰作为目前唯一一家物流企业在该区域范围内进行试点物流运营飞行。6月29日,顺丰在获批空域内进行了首次业务试运营飞行。

今年7月,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也与顺丰控股签订了建立大型物流无人机总部基地项目的合作协议书。未来,顺丰将投资超过 7.4亿元,在双流建设无人机总部基地、全国数据中心、运营中心,完善货运航线支线网络。

10月26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1-9月营业收入498.26亿元,同比增长 23.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45亿元,同比增长10.80%;基本每股收益0.86元。预计2017年全年,顺丰控股扣非净利润将达到36.63亿-39.63亿,增幅区间为38.58%至49.93%。在快递业上市公司中其盈利能力依然保持领先优势。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