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苗绿:以“中国智慧”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0-24 17:13:14

摘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实际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将推动建立新全球秩序,推动新的全球治理。中国将如何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苗绿:以“中国智慧”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实际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将推动建立新全球秩序,推动新的全球治理。中国将如何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的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向共同利益、共同安全维度的人类社会新境界,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选择”发挥全球性价值的新舞台。

苗绿博士的研究领域涉及智库建设、全球治理、中国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思潮等方面。她参与创建和担任秘书长的全球化智库(CCG),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社会智库,在全球化、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方面研究享有国际盛誉。

她强调,中国要发展好自己,立足本国,为全球化提供支撑,克服零和博弈的弊端,努力实现“兼济天下”的全球化新境界。

对当前全球化的价值重构和理念创新

《华夏时报》:对于十九大报告里有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些新提法,你怎么看?

苗绿:当前,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传统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路线遇到了经济危机、跨国人口流动、社会两极分化、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兴起等新情况、新问题,受到“反全球化”思潮的考验。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指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化的“中国智慧”将引导国际社会达到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境界。同时它代表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对国内国际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当前全球化的价值重构和理念创新。

全球化的“中国智慧”昭示了中国精神蕴含的共同体信念。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单边主义、零和博弈的全球扩张即使能得利于一时,也终究不能抵抗历史兴衰的“周期律”。

过去由发达国家和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虽然在推动产业和技术革新,塑造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明高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一过程伴随着利益分配在国家、阶层之间的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合力推动的“逆全球化”潮流,使世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探索遭受了挫折。

《华夏时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何在强调“合作共赢”的同时,首次强调“相互尊重、公平正义”?

苗绿:中国文化中“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道德主义原则和“中和位育”的价值追求,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早地孕育出了文明共同体的精神,这种从根本上反对零和博弈的价值观也许在对外扩张的动力和围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构建权力体系的能力上显得“落后”,但在人类共同体、文明更替尺度的叙事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不同文化、不同信念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包容更能让现代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信念行稳致远。

中国精神走向现代化,走向新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孕育出以“一带一路”方案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化扩展的“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一带一路”方案的精神内核源自古代“丝绸之路”代表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中国传统推动的全球化反对武力扩张,包容各种民族、宗教与文化,充分利用互联互通和交流互鉴推动知识和观念的创新,推动了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的共同繁荣。这一全球化的宝贵传统应该被研究、传承和发扬,形成新时代的包容普惠的全球化理念,为陷入困境的全球化议程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说,“做好自己的事”与“在普惠中追求共赢”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只有鼓励各国的独立发展与探索,才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与积极性形成全球化的一系列“热点”,为全球化新模式提供动力。只有以平衡、普惠的思路解决全球化旧思路中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才能为全球化开拓持续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国际议程要“以开放为导向”,坚持互学互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范例通过交流沟通,形成新的全球化范式,克服现行体系不平等、不包容的弊端。“中国方案”向“全球方案”转换的过程,就是中国实践为全球治理实践贡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投入资源、引领变革的国家将有力地塑造新一轮全球化模式,为自身和世界各国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

体现为推动全球化的新方案

《华夏时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想,将如何应对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的冲突、国家利益的冲突、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冲突?

苗绿:中国要发展好自己,立足本国,为全球化提供支撑,克服零和博弈的弊端,努力实现“兼济天下”的全球化新境界。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关键要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全球化的模式创新不是空谈与零和博弈能够解决的,突破困境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就是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地实干。这种实干不是各个国家的“独自强大”或者“自扫门前雪”,更不是以损害他人的安全福祉来谋求自身利益,而是以“做好自己的事”为基础,为解决结构性的不平等问题集聚资源、注入动力,同时主动、认真履行国际责任,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共赢、公正、普惠这些能够让所有国家获得全球化利益的公平范式

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公开宣称,捍卫本国的利益是“胜过一切”的重要任务,即使其政策“不被意识形态束缚”,但仍要植根于共同的价值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想要与经济基础、国家形态参差百态的各国、各族群达成共识和共同行动是相当困难的。事实上,处处以本国利益为优先,受一元维度的价值观局限,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脱离既有的多边框架和多边机制、阻碍全球化良性发展的进程,影响世界各国克服经济困境、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努力,是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

《华夏时报》:中国外交逐步向一种强国型外交转变,这对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大国未来政经合作关系将有何影响?

苗绿:“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向共同利益、共同安全维度的人类社会新境界,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选择”发挥全球性价值的新舞台。“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方案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国际关系历史上形成的主权平等、国家平等原则,坚持以和平的沟通协商化解分歧、解决冲突,公平地适用国际法各项原则,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决策国际事务。

“中国方案”的选择直接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阶段则体现为推动全球化的新方案。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选择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伙伴关系、支持多边主义。包容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将最终超脱于现阶段“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以及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民粹主义之间的冲突,通过打造有竞争力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在全球范围形成新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资源配置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坚定地表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而有关全球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在多种模式的竞争中体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并将演化出各国各地相互响应、相互促进的全球化实践,最终打造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维护世界和平、共同追求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所言,“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正在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

以“中国智慧”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华夏时报》:“经济全球化”成为习近平十九大报告的热词,中国正在并将继续维护现有全球化成果,并努力推动新的经济全球化。下一步中国将有那些具体行动?

苗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始终响应全球化的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步伐。但是,近几年,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抬头。难民问题、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以及欧洲民粹主义爆发、特朗普上台后先后退出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组织等是对全球化进程倒退。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以G20、APEC、亚投行等为代表的世界区域经济组织為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如今,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更是在为世界发展发掘新动力。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正如习近平所说,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从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走来,尽管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爆发反对全球化的浪潮,高喊反对全球化的口号,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外显。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美国、欧盟等国家都充分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并且至今仍是受益者。全球化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基础,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货物进出口总额和GDP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等其他国家也从中受益。中国将维护现有全球化成果,并努力推动新的经济全球化。鉴于TPP在美国遇到的困难,并且之前民主共和党两位总统候选人均声明反对TPP这一构想,中美或许可以考虑提升并强化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多边机制,其中既包括TPP的成员,也包括RCEP的成员,从而让所有亚太地区国家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并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目前,新一轮全球化已经开启,中国将取代美国引领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对此,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各国人民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华夏时报》:作为研究全球化的专家,有何新建言?

苗绿:如今,一带一路、亚投行、上合组织等由中国主导的全球化经济组织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随着人民币加入SDR、杭州成功举办G20、金砖国家会议等,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实践中。新一轮全球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是坚定地维护经济全球化,推动包容性全球化。我们主张全球化应惠及地球上所有居民,与此相适应,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主张,即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应实行差别待遇,并与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吻合。二是加大对 WTO 支持力度,推进多边贸易体制运行机制改革。三是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共同体,加强“一带一路”多边及双边合作机制建设,与沿线国家共同制定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新秩序。四是进一步深化亚太经贸合作对话,共同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建设。五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国内经济改革,建设高标准开放型经济。六是加强各国民间组织的联系,实现多层次合作。七是组织推动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吴小曼,主编商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