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舍弗勒自扇耳光 冷拔钢环评拉行业垫背

作者:孙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21 16:11:18

摘要:一家冷拔密钥钢上游供应商遭遇环评审查,竟然导致全球知名的一级供应商断货,并波及全行业停产,对日益成熟的中国汽车制造业而言,简直是偌大的讽刺。

舍弗勒自扇耳光 冷拔钢环评拉行业垫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斌 北京报道

9月14日,一封来自舍弗勒集团大中华区CEO张艺林的救助信让汽车行业不寒而栗,在其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浦东新区、嘉定区人民政府的“紧急求助函”中称:“其原材料供应商上海界龙金属拉丝有限公司因环保问题将被关停,公司面临供货危机”,并称“此问题将会导致49家车企、200多款汽车或因此停产三个月,会造成3000亿元的产值损失”。一家冷拔密钥钢上游供应商遭遇环评审查,竟然导致全球知名的一级供应商断货,并波及全行业停产,对日益成熟的中国汽车制造业而言,简直是偌大的讽刺。

谁在替舍弗勒背锅

在张艺林出具的求助函中,明确用到了“十万火急”的字眼,并提及了上海界龙的环保问题。有意思的是,舍弗勒在9月18日晚间又再次澄清称:“已调动全球资源妥善处理供应链事宜,目前对主机厂整车生产影响可控。”并且,二次发文明确提及了“舍弗勒致力让世界变得更清洁、更安全”的字眼。

查阅工商注册信息可以明确得知,成立于1993年9月11日的上海界龙金属拉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700万人民币,法人费玲娣,经营范围是金属拉丝,货物与技术进出口以及自有房屋租赁,上游控股公司为上海界龙集团有限公司,从费氏家族企业操盘者费均德的经营脉络看,其早已布局冷拔钢制造、纸制品包装、纺织器材制造多年,近年来已向房地产投资以及园林绿化行业过渡。

公正地看,费氏企业的转型早已预见了产业升级的必要,界龙金属拉丝从2009年起就已被列为行业重点监管企业,并于2015年、2017年分别遭遇消防和污水排放超标的处罚。

也就是说,上海界龙作为舍弗勒的一家独立滚针材料供应商,此前早有遭遇行政处罚的前科,此次遭遇环评审查,界龙作为上游供应商首先负有责任,而舍弗勒作为界龙金属拉丝的下游客户,第一不做供应商备份,第二将问题扩大化,引火烧身后将企业供应商环节的陈年旧弊导致的断供问题扔给政府,里外里究竟谁难辞其咎。

而最令汽车行业普遍不满的是,舍弗勒刨的坑,主机厂还得替它背锅。这家德系一级供应商扔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夸大事实版的具备波及性的行业蝴蝶效应——求助函指出其客户遍及中国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商,如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上汽集团、一汽-大众、长安福特、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北京奔驰、华晨宝马等以及大量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如博世、大陆等。

对此,上汽系的回应都很有底气。上汽通用与上汽乘用车的公关部门都明确表述:配件生产准备充足,整车厂一般都有1.5-2个月的备件库存,不受此次影响。同时,北京奔驰与华晨宝马方面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央环保督察组于近期针对全国督察结束后,环保部将接力开展环保巡察工作,并持续3个半月。舍弗勒由于一个原本不加预案的供应商策略问题失误,让全行业和环保部门为其错误买单,让包括主机厂在内的诸多零部件供应商对其将问题扩大化的做法感到不齿。

认证就是给自己下套

既然明知供应商的问题,为什么不做备份?一位同样身处供应商体系的中间人对《华夏时报》记者道出了真话:“一方面是舍弗勒舍不得采购涨价,另一方面界龙也不愿意再追加投资更新生产设备。”

在他看来,这一事件的直接诱因是舍弗勒压榨供应商,从而自酿苦果。“汽车零部件行业里一直有个怪圈——采购部门最牛!”据这位知情人表述,这种蝴蝶效应完全是自上而下的传导性:汽车主机厂各自要搞一套自己的质量认证体系,每家一级供应商据此要求,对下一级OEM供应商的供货标准必然是搞各种技术认证,独家认可,而所谓的独家认可,自然为从上至下的利益生态圈提供了足够的寻租空间,同时越下级的OEM面临的寻租成本就越高,而真正能在生产设备上更新的资金却明显不足。

无论是舍弗勒自己的说辞,或是来自主机厂的表态,都暗合了这一心态。在求助函中,明确提及“由于舍弗勒在很多总成产品上享有专有技术并且独家供货,而如果切换新的供应商,至少需要3个月左右的技术质量认可和量产准备时间”;同理,一家变速器公司老总也声称:“关键问题在于每个零部件都需要按照主机厂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走,所以替代者并不是很快就能找到。”

冠冕堂皇的表述背后,都是自扇耳光。不可断绝的独家系统内认可标签正是上下游企业不断给自己挖坑。一位近期给新能源车做配套的供应商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听闻此消息后,极为不满地表示:“我明天就去找OEM搞认证去,这行业就会自己绑架自己!”虽是从业者的气话,实际反映的却是行业普遍无力。

而更可怕的是,相关政府部门如果最终全盘接受了舍弗勒的建议,会开一个不好的先例——一位不愿具名的主机厂研发部门主管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不强制停产,只会加大这些跨国企业的话语权,国内OEM供应不了就只有进口,供货成本只会上升;口子一开,大家都会效仿。”

而另一方面,环保政策的收紧,对实体经济的运转带来的影响只是阵痛,这样的冲击更应是行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动力,而非舍弗勒式将问题扩大化,甚至转移话题的口实,政府不容绑架,行业尚须自律。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