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核安全法》获通过 核电监管逐步体系化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15 19:25:48

摘要:《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历经多年等待,中国核安全领域的顶层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终于在9月初获得了表决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核安全法》获通过 核电监管逐步体系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历经多年等待,中国核安全领域的顶层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下称《核安全法》)终于在9月初获得了表决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

“这对整个核电行业是个极大的利好。”9月14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核安全法》的颁布,让受福岛事件影响而出现停滞的中国核电产业进一步有法可依,将促进我国核电投产的进程和加快内陆核电的放开。”

近30年来,中国积累的核能管理经验已经上升至法律层面上,实现了对核设施的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的安全监管。

构建核安全公众沟通机制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完整核产业链体系的国家,当前中国的核电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因此需要规范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核安全责任、公众参与及监督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日渐突出,有关核安全的法律规范体系亟待完善。”林伯强认为,通过制定《核安全法》,算是理顺了对核电行业管理与监督的职责,固化了30年来中国行之有效的核电监管体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构建核安全公众沟通机制。

2015年,环保部就发布了《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将公众沟通工作的基本要求写入当时正在制定的《核安全法》,明确公众参与的环节、程度及组织形式,在开展重大项目审查时邀请媒体和公众参与,加强核电选址的公众参与度。

2016年1月,中国在涉核领域发布了《中国的核应急》首部白皮书,全面集中介绍中国在核应急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重要进展。国防科工局核技术支持中心主任南滨认为,白皮书的发布,表明中国有能力确保核电的安全,也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态度。“白皮书的颁布表明,发展核电中国是有相应一系列措施,确保核电安全和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

以举措落实较好的中广核为例。自2016年起,中核与重庆石柱县、宁夏同心县共同开展了核电夏令营活动,实现了核电科普与教育扶贫的相互促进。

“此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核责任险、公众宣传沟通等,怎么写进去,写到什么程度。”据环保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赵永康介绍,此次出台的《核安全法》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安全目标、原则、部门分工、监管制度、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等内容。

核监管逐步体系化

然而,《核安全法》的制定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此前中国完全参考国际最新安全标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但并没有上升至法律层面上。

、时至今日,中国核安全法律体系还停留在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二是由国务院制定的7部行政法规,包括《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三是,核安全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说明或补充核安全规定的指导性意见。此外,还包括及中国加入并生效的12部国际核安全相关公约等。

它们多是针对某方面急需的管理内容而制定,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

此外,“核监管散见于多部门的规章制度中,很复杂。”能源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中国1984年成立国家核安全局后,即启动原子能法的编制,但由于牵涉部门较多,协调难度大,编制中出现了诸多分歧,甚至一度陷入停滞。

自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中国涉及到核行业的部门有: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负责核电管理职能;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则负责除核电外的核燃料循环、军工核设施管理和国家核事故应急;核安全监管和环境政策部门则是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此外,核行业管理还涉及科技、公安、卫生、交通、国土资源、铁路、民航、军队等部委。对此,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就曾建议,可设立一个统一、更高级别的核监管机构,直接对国务院负责。

2011年底,时任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指出,迫切期许制定《核安全法》和《电磁辐射管理条例》,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6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制定核安全法。随后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尽早制定核安全法。

千呼万唤始出来,刚通过的《核安全法》在法律层面对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制度及监督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作出规定,是核安全监管体系化的巨大进步。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的《核安全法》中,针对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如、涉及对核事故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经费保障、应急救援、应急信息发布、事故调查等。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