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陈晓晨:继续突出共同价值观 是加强金砖合作最根本钥匙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07 17:00:49

摘要:中国推动、营造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符合当下中国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全球金融治理的目标,但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并不容易营造。

陈晓晨:继续突出共同价值观 是加强金砖合作最根本钥匙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受到各国高度关注。金砖合作机制前景如何?中国在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怎样的积极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接受《华夏时报》专访时表示,本次峰会使得金砖国家间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谋求更高地位,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依旧强调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同时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深化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媒体机构、地方政府等领域合作,打造金砖国家合作的第三支柱,巩固民意基础。

陈晓晨去年曾作为中国智库代表团成员应邀赴印度出席金砖学术论坛(即“金砖智库峰会”),其在金砖国家发展研究领域颇有成就。

他还表示,继续突出发展这个共同价值观是加强金砖国家间合作的最根本钥匙。

共同发展是五国共同价值观

《华夏时报》:怎么看本次金砖会议取得的成果?

陈晓晨:本次厦门峰会很重要很突出的主题,就是共同发展。因为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发展至今,全球治理机制已从应对危机转向长效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推动了很多全球治理机制,从APEC到G20,再到“一带一路”,试图解决的都是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共同发展,才能根本解决全球不平衡问题。这也比较有利于中国的利益。中国发展到现在,是目前世界唯一一个具有全产业门类的工业化国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全产业链,但单个国家都不具有全产业链,美国曾经是具有全产业链的国家,随着里根尤其里根、布什之后去产业,或者去工业化,现在美国已经不是具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中国是唯一具有全产业链能力的国家。

这意味着,中国想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想造任何产品都可以,想做任何投资都可以,但这也给中国造成了一种困境,传统的发展理论不能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充裕、技术相对充裕、人才相对充裕、产业链比较完整?中国因此有很强的对外投资的冲动,而中国主张的国际产能合作需要国际机制承载和推动,G20、“一带一路”、金砖,都是同一个逻辑。

中国推动、营造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符合当下中国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全球金融治理的目标,但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并不容易营造。

《华夏时报》:各国诉求不一,心态复杂。

陈晓晨:确实如此。中国这次希望推动“金砖+”机制,结果还是非常好的,成功举办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金砖+”的机制有利于金砖国家突出共同价值观,这个共同价值观就是共同发展。

五国之间确实差距很大,如何求同存异,需要很高的智慧。《宣言》当中多处体现了各方互相之间的让步。

虽然各国内部情况都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虽然各国结构性改革不一样,中国想变“轻”,印度想变“重”,巴西和俄罗斯想降低对能源产业的依赖,中国说调整是希望“走出去”,巴西说调整是希望“引进来”,各国所说的经济调整、结构调整、结构改革内涵都不一样。但结构改革都会面临内外复杂环境,这个共同点把金砖五国团结起来。中国结构改革要走出去,巴西要引进来,正好对上,反倒是可以合作的共同点。

而且各国经济周期步调不一致,各自和西方国家间关系不一致。金砖到目前仍是强调经济合作优先,各国间在政治互信、地缘政治等方面还有一定分歧甚至有矛盾,有的时候甚至矛盾会引发潜在的冲突、对峙。

集体崛起是全球经济新趋势

《华夏时报》:金砖合作机制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亮点,这个亮点是否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或者某种时代逻辑?

陈晓晨:新兴市场国家集体崛起,这是一个大势,集体崛起的背后,是充分发挥了各国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优势,以及各国互相之间有意识的、主动加强经济合作,寻求所谓“南南”即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的互补与合作。

另一个大势,至少在经济,尤其在金融领域,仍然是美元的周期主导。金砖国家这艘船能开多快,走的是否顺利,航向如何,受到“风”——美元周期很大影响。一般认为,金砖概念提出,一直到金融危机前后,是一个“顺风周期”,美元下行,大宗商品上行,国际资本流出美国,涌向金砖国家,带动了这几个国家共同繁荣。

当然这背后有一种过度繁荣,比如这几个国家共同的特点是:资产价格较高。自从2011年左右出现美元“逆风周期”,如何还能加强金砖各国的合作?这是当下金砖各国所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这次“金砖+”机制其实是应对这个挑战的解决方案:扩大范围,合作其实更多。

长期来看,金砖国家所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集体崛起,需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这仍是一个大的趋势。

《华夏时报》:对中国而言,这种逻辑或趋势的价值是什么?利弊如何把握?

陈晓晨:金砖各国“抱团取暖”,这句话可以更深入地,或者更具体地去理解。

最近几年,无论做研究或是参与很多国际重要的谈判,确实看到,虽说金砖五个国家间多少都有一些矛盾,有的矛盾甚至很大,比如中印之间,但到了国际场合却发现,大家还是共同利益挺多。

中国是西方国际体系的后来参与者,其他国家都比我们参与早,俄罗斯从近代以来,南非、印度、巴西从殖民时代以来就开始参与国际体系。中国在整个国际规则制定当中还是一个“年轻人”,这些国家全都比中国更有经验。所以中国如果作为一个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现在世界也很关注,但是容易“折”,金砖五国共同发出一个声音,有利于中国分担风险、反对和质疑。找到更多的伙伴跟中国一起推动中国关心的利益,这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场合为自己争取利益。

说句实在话,我们一线实际谈判的人员不少年龄比印度、巴西、南非同行们小10到20岁;他们都比我们熟知国际场合那套规则。这反映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大国,而且作为一个经济体量第二大的国家,软性实力还有待加强。

加强互信是合作的良性基础

《华夏时报》:金砖机制或者金砖精神经历了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金色不褪,其良性基础到底是什么?

陈晓晨: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互信,要加强互信,包括政治互信,也包括人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了解,这块是个短板,尤其人文交流、智库交流,都是短板。

各国领导人定期开会,解决问题,而且是多层次、宽领域,这一机制实际上给了各个层次人员互相交流很大动力。最近我们团队重点研究的就是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我觉得这块确实成效很显著。因为有了这些机制,每年这帮人会见至少一次,通过见面之后各种各样的洽谈,包括很实在的业务洽谈,都会帮助金砖国家之间的发展。比如电子商务方面,中国的阿里、京东,包括腾讯,在金砖五国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尤其在俄罗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支付手段上,支付宝已开始在俄罗斯落地。

另外,金砖国家相互的贸易投资比重还很低,但增量上已经很大,这个底子已经打好,新开发银行已经建立,而且现在已经有了20多个亿的项目,这个项目其中也有两大特色,一个是非常强调绿色环保、绿色发展,另一个是大力推进本币结算、本币债务,比如人民币绿色债券。

在政治安全合作方面,也已有了不错的基础,而且金砖各国还通过政治安全机制能够初步解决互相之间的分歧,对整个国际事务有了更强的声音。

比较实在的基础、框架已搭起来了,但里面的内容还需大力填充。

《华夏时报》:虽然有你刚才说的这些基础,但金砖各国间会面临什么难题?

陈晓晨:各国的差异性极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有一句话:金砖五国像来自五个不同星球一样,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我的一个实际体会是,智库就算是各国最有学问的一群人了,但很多时候几乎对各自的情况不了解,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未来需要克服的一点。

《华夏时报》:对所谓金砖机制的中国印记,你怎么看?

陈晓晨:中国对金砖的态度很现实的,强调平等,中国不希望不应该也没有能力独大,独大既不是中国的意愿也不合乎中国的能力,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这点中国一直在强调。当然客观上确实中国经济体量秒杀其他四国,而且从产业链、价值链上,也比其他四国所处的位置更高。但中国为什么仍然去抱着平等的理念,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其他四国?因为这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更多的朋友,通过这些朋友,对中国的共同发展内外利益有更多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扮演资方的角色,其他四国某种程度扮演劳方或者资源输出者,中国也需要在平等的旗帜之下去协调各自矛盾冲突。

突出共同价值观

是加强合作的根本钥匙

《华夏时报》:刚才你的分析谈到了继续合作,代表和顺应了某种世界大势,体现了某种逻辑,而且继续合作也存在很多良性基础,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有些什么样的相应战略谋略?如何更好地驾驭机制,使之对中国国家利益产生更多好处,同时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良性推动?

陈晓晨:第一,我一直主张突出共同价值观,继续突出共同价值观应该是加强金砖国家间合作的最根本钥匙。

第二,无论金砖五国内部,金砖五国之间,还是金砖五国对外,都面临两个挑战或两个任务,就是改革和开放。各国都需要进一步改革自身的经济结构。各国改革的方向不一样,有的甚至相反,但改革是共同的任务。各国在改革不符合现实、不公正的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和改革其中不合理之处等方面,有很大的共同性。这也是金砖各国共同利益之所在。

同时各国互相之间都面临开放的任务,开放会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权衡,满足各个内部之间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

第三,这次厦门系列峰会很重要的内容是继续突出创业创新,这也是中国国内非常关注的议题,中国也希望通过创新把中国的创新与世界的创新,尤其与金砖这些国家的创新联动起来,然后让中国的创新具有更多的世界性。

这样的话,从13亿人的创新,至少变成30亿人这么一个体量的创新,最终其实希望变成全球的创新机制,希望中国的创新创业也能够走向世界。中国的新动能经济,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解决方案。

《华夏时报》:中国的战略思维或者具体的实施步骤,有没有需要协调的地方?

陈晓晨:下一届金砖峰会是南非主办,南非主办毫无疑问第一是突出非洲,第二是突出中小微企业、社会经济和非正式经济,第三是南非作为金砖五国体量最小的经济体,它会对开放与民族产业的保护之间有更多的平衡。中南两国在三个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共同致力于非洲经济发展。非洲工业化,这方面今后中国还需大力推动。而金砖其他国家,尤其印度、南非和巴西对非洲的经营也有悠久历史,这方面应推进合作,可能在具体企业上竞争在所难免,中国企业之间还有互相竞争,所以我觉得还是合作大于竞争。非洲议题,某种程度上,中国是“外来户”,南非才是主人,所以到非洲去投资,找一个“地头蛇”,有时候是有利的。

第二,中小微企业、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可以更多交流,如何促进小微企业,包括社会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需要继续探索改革创新的领域:看看南非怎么做,加强对南非的研究,研究南非的中小微企业、社会企业、非正式就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包括政治的影响。

第三,中国海外投资需要加强和东道国之间的平衡与联系。中国很多企业有一种很不当的看法,“我有钱,到地方就是我说了算。”要记住,中国是怎么一步一步走来的,现在中国确实很多企业有钱了,希望到海外去投资。前段时间已出现了过热的状况,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跟东道国之间的问题。要更多了解东道国,了解如何与东道国政府、法律、劳方、社区、环保更好地协调。海外中资企业这方面还有很多课要上,政府近期的一些措施有利于让海外中资企业冷静冷静,以便往更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