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当人工智能遭遇孔子,心与物如何激荡融通?

作者:陈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06 19:10:41

摘要:意、象、品、格、境、界、创、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经被批为模糊、朦胧、缺乏逻辑却内涵深远的词语,开始成为西方科技领军人物寻找的成长动力。

当人工智能遭遇孔子,心与物如何激荡融通?

timg (1).jpeg

陈昱

2017年5月27日,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目前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

人工智能突然闯进每个人的生活,建在秦皇岛的无人饺子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在零下50度也能自如应对;智能收费开始取代收银;无人驾驶废掉了司机;机器人小明已经完成了5139篇体育报道;摩根大通、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大部分由机器取代。男人们盼望着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制出最懂他们的充气娃娃,如同女人们盼望着有个陪看韩剧给肩膀哭能安慰她们心灵的机器老公。

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上的应用,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大大降低了现实经济的信任成本与会计成本,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时代的产权制度。或许不久你现在手中引以为豪的物质,又会被新的体系代替。曾有个电影桥段:一个父亲给未出生的孩子攒了一箱子BP机,以为可保孩子一生富贵,孩子出生后,人们已经用上了大哥大。面对这场技术带来的变革,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世界将会何去何从?

物质世界永远是不知满足的。200多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代替人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生产力。1811年勒德主义者担心新发明的电动纺织机会抢走他们的饭碗,爆发了破坏机器的运动。70年以前电子信息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全球。WIFI已经成为如空气一般不可缺失的生存条件。

人们在科学引领的技术时代搏命奔跑,迅速地抓起一个又一个热点,又迅速地放弃。对于家里没有几套房产的城市人来说,与其相信自己再无机会而丧失奋斗的动力,不如振奋地站在思想之巅,看看未来替代房产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站在人类技术之巅?

大学没毕业的乔布斯通过他的苹果构想改变了世界,而来自东方的禅改变了他,改变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了他的心。他说出了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风吹幡动。千百年前,有僧人说:‘是风动。’又有僧人说:‘是幡动。’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人工智能时代,以逻辑算法、存储记忆为功用的脑已经很容易被替代了,那什么才不能被替代呢?意、象、品、格、境、界、创、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经被批为模糊、朦胧、缺乏逻辑却内涵深远的词语,开始成为西方科技领军人物寻找的成长动力。

如果说脑体现的知识和逻辑关系是理性的。而以艺术为代表的心性,则是在意识、情感、哲学层面,是感性的。在人类知识极具爆炸,但是对智慧,2000年来几乎没有进化。知识是可以学来的,智慧是一种感性体验。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类和人类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体验的竞争,只有感性的心才能控制未来世界中有机、无机的生命体。康德认为,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理性”,数学(算术、几何)、自然科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关于宇宙的本体学说)。而感性是康德认识论三大阶段之起点。是知性的基础。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文化的思想源头易学,以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挑战了超自然力量“天”“帝”对心性的桎梏,是对人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淮南子·天文训》里有“文者象也”。是以心观其止。观用心,看用眼。所以这种观,是用心察,用心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是指对自然天文和社会人文的感性认知。孔子终身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己任,儒学要义构建内圣外王之道仍不脱离以“明心见性,存心养性”为法的“固内圣”以达到“强外王”。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中国人对于心物关系的思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先秦经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无数先哲都曾对此问题给出过或含蓄或明确的答案。苏轼有一首《琴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杜维明教授曾经说“现代西方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潮应该是对世界最有影响的强势文化思潮,但是科学民主与自由,却缺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本的关怀。或许从东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能够看到它在精神领域不仅不排斥自然,反而更加重视精神修炼,强调必须和自然保持和谐,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人的存在能够与高层次的精神领域达致统一。”小学的语文课本的第一课就是天地人,这种于万物和谐统一的思想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一场浩浩荡荡的国学热作出一些反省。遍地的读经班,穿汉服,叩首作揖,学喝茶,学插花,学焚香,学民乐,似乎是古的,就是有益的。国学不能与古文知识、语文学习画等号,习乐不能与民乐考级画等号,真正的礼教也绝不是把孩子绑架在刻板的道德伦理中。如果这样,不仅没有引领我们的心性智慧的开启,反而陷入了僵化的繁缛中。真还不如扎克伯格给宝宝看“宝宝的量子物理学”更加有用。如果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恐怕孔子要哭晕在道德的十字架旁。

什么是适合当代中国的真儒学,真国学?中国文化几千年中沉积下来的人文、历史、政治,民俗中朝代更替中都会因为历史、政治的条件对文化源流产生影响。如何在浩瀚的文化历史中,去伪存真,梳理出适应现代全球化的文化内涵以传承,以中国人的语境,倡导出具有全球化普世价值的心性智慧,是中国文化界、教育界乃至整个民族复兴最迫切的问题。

当中国教育界仍把西方人文主义孕育的以碳基和逻辑为主导的老赛先生奉为上宾时,先进的科技已经在追求有机化学规律和无极智慧性的生命形式并存。西方以硅基为主导的爱先生(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宽先生(Quantum)与东方智慧的讲师老、孔、释握手致意,相融甚欢。

你,在路上吗?(作者是投资界资深人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荀子研究中心副主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