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比黑天鹅更可怕,《人民日报》担心的“灰犀牛”究竟是什么?

作者:水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28 21:31:25

摘要:《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带火了一个新概念——灰犀牛,据说比黑天鹅更可怕,那么这个来自非洲的灰犀牛为何能威震整个中国金融界呢?本期节目告诉您。财富人物:富力地产的张力和李思廉被称为地产界的“双子座”,蛰伏20多年,借着万达一举翻盘,或将登顶全球酒店之王。

比黑天鹅更可怕,《人民日报》担心的“灰犀牛”究竟是什么?

水皮

水皮杂谈,一家之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本风云,我们今天的话题是“灰犀牛”。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了三篇评论员的文章,第一篇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关键词是实体;第二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关键词就是风险;第三篇就是金融改革,关键词当然是改革了;灰犀牛的概念就是在第二篇里面提到的。

一般来讲,我们知道黑天鹅比喻的是小概率的突发性的事件,灰犀牛比喻的是什么呢?大概率的危机事件,如果讲黑天鹅是突如其来的话,那么灰犀牛这种事件就是厚积薄发。

比黑天鹅更可怕,“灰犀牛”是什么?

灰犀牛这个概念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米歇尔沃克2013年在达沃斯论坛上一个讲话里面提出来的,之后他把它拓展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在米歇尔的概念中间,灰犀牛生长在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但是一旦它狂奔向你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力极强的攻击力会让你猝不及防,所以危险并不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是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因为我们长久的视而不见。

谁曾经被“灰犀牛”撞翻?

不能不说这个诞生于2013年的概念,在2017年才成为中国国内金融界的热门话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毕竟灰犀牛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过,很多危机事件我们现在倒回去看,与其说是黑天鹅不如说更像灰犀牛,在爆发之前它已经有迹象显现,只不过被我们选择性的忽略了。

比如说2007年到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风暴,次贷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在危机发生前不断地发出警告,各种权威机构对房地产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也是不断地提醒,可惜大家被当时的经济繁荣蒙住了双眼。当然我们再举个例子,你比如说曾经的胶卷之王柯达的衰落,也是大家显而易见的。

当下的中国经济,谁是“灰犀牛”?

被灰犀牛撞倒的案例真的是比比皆是,在《人民日报》提醒灰犀牛之后,整个中国金融圈发动了一场寻找灰犀牛的大运动,那么在中国究竟有哪些看得见的灰犀牛呢?

在大家的话题讨论中间,有三只灰犀牛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只当然就是房地产的泡沫,中国城市的房价之高已经远远超过了居民正常收入的承受能力,随着2016年再次加杠杆,一般居民家庭的按揭负担率也由过去的28%左右上升到了44%左右,尽管跟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数字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风险也是大家看得见的。

第二只看得见的灰犀牛就是人民币的汇率,人民币汇率或许有贬值的压力,外因是美元走高,内因是货币超发,而汇率的走势又跟外汇储备相关,中国外汇储备最高的时候接近4万亿美元,现在只有三万亿,流失的速度是超乎预期的,如果考虑中国每年还有5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顺差,和15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那么外储的下降已经到达了不可接受的边缘,中国政府收紧境外投资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那么第三只看得见的灰犀牛就是银行的不良负债了,虽然从公开的数字看,银行的整体不良率还不到2%,但是由于分类的缘故,我们知道这个不良率要远远超过2%,那么随着去产能的深化,僵尸企业的清理,地方债的清算,相当一部分的银行贷款会进入不良的行列。

该如何应对“灰犀牛”?

以上是三只大家看得见的灰犀牛,还有多少隐而未现的危机我们并不清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些灰犀牛,你像米歇尔沃克在他那本书中给出了应对灰犀牛风险的策略,共有6点: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其次呢,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第三,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持在原地;第四,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要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豫的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的过程;第六,要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

具体到中国市场,水皮认为,中国金融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就在于银行,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三违反”、“三套利”和“四不当”,说到底是间接融资过高的风险,而化解的对策就是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也就是必须发展股权融资,这样既解脱了银行,又化解了企业融资难,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来说,就是IPO恐怕要常态化、规模化、制度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