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 :有一种骄傲叫孤独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网

发布时间:2017-07-28 19:00:18

摘要:奥斯汀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接近现代的生活。她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写法,加之其特有的机智和风趣,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

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 :有一种骄傲叫孤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200年前,她孤独离去;200年后,文学仍在为她默哀。她是人类情感永恒的忧伤。她一生独身,没有结婚,但她的著作都是婚嫁题材。1811年至1817年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相继出版后,逐渐风靡英国直至影响世界。可惜的是,后两部小说出版前,41岁的她却因病去世。

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叫史蒂文顿。有个牧师有8个孩子,老幺跟父母一起在小镇生活了整整25年,她叫简·奥斯汀。

孤独并非人们追求的幸福生活,一切孤独都源于痛苦。1796年,20岁情窦初开的奥斯汀与一位年轻的爱尔兰律师一见钟情。然而,现实却把两人无情拆散,此后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

简·奥斯汀最终选择终身不嫁,她将所有爱献给了文学。为了怀念,也为了尚在孤独之中的人们远离孤独。近日,在简·奥斯汀逝去200周年之际,记者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张光昕一起,重温了简·奥斯汀孤独而浓烈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华夏时报》:简•奥斯汀的小说叙述了一个时代的忧伤,仍能风靡世界200年,魅力何在?

张光昕:她的爱被伤害,但她没有恨,只有爱,只有善良的孤独和忧伤。她理解爱,同情爱,忠于爱,弘扬爱,她给人们爱的勇气和力量。奥斯汀生活在拿破仑征战欧洲的时代,而这些在她的作品中却难觅踪迹。她把目光更多放在周遭的现实中,始终在诠释“爱”这一主题,就像她在小说中所说:“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使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奥斯汀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接近现代的生活。她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写法,加之其特有的机智和风趣,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不少人在纪念简•奥斯汀,细数她的成就,她的作品也在读者的每一次阅读后重活一次。那是一个优雅而畅快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重视个人教养,也兼及社会等级和贵族头衔。在阶层等级分明的社会,我们很少能见到一个作家,如此善于描述日常生活中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又偏偏少见斧凿的痕迹。像是巧夺天工的象牙微雕一般,在奥斯汀小说中,人物布景,言谈行止,皆在方寸之间,纤毫毕现,给读者十分细腻的感受。

《华夏时报》:简•奥斯汀的作品被评价为有一种理性的美,是青年男女的婚恋经典,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张光昕:理性的婚恋观。在简•奥斯汀那个时代,阶级等级极为分明,富人们日日宴饮、夜夜笙歌、串门喝茶、打牌闲谈,这些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阅读奥斯汀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她从来不脱离结婚去描写恋爱。一方面,自我真实的情伤是作者情感的爆发点,她缺失的爱也成为她成功的源泉。另一方面,奥斯汀选择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爱情观,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奥斯汀在20岁时遇到了爱尔兰的年轻律师勒弗罗伊。然而,奥斯汀的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最终,在家庭的阻挠下,二人被迫分手。多年后,他娶了一个富有之女,成为爱尔兰的大法官。奥斯汀则选择终身不嫁。

不嫁并不是为爱情殉道,而是追求完美的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说,她拥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却因时代、社会、家庭和现实而最终选择放弃。这种情感经历必然是一种不幸。相反,正是这样,才会让奥斯汀内心充满挫折之外的期待,渴望世事有圆满的结局。

26岁时,热恋中的简•奥斯汀的男友不幸去世,使她深陷痛苦之中。恋爱是为结婚,结婚是为成家,要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门户不相当还可以通融,经济基础却不容忽视。因此,第二年,她接受了一个大地产主的求婚。

但是,她最终改变了主意,在婚恋上,她始终是理性的。简•奥斯汀意识到:单纯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何况,自己根本不爱他,又怎能共同生活?

她劝导女人们万万不可没有金钱,但是她又告诫人们必须要拥有真正的爱情,否则真正的幸福无从谈起……只是她的前一句被女人们牢牢记住,而后一句却往往被忽略。

简·奥斯汀一向推崇“爱情与面包兼得”这样的观点,就像《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尽管她所处的阶级地位迫使她需要找一个财产可观的丈夫,但她也不会一味只看重钱财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共鸣。毕竟,要一起生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堆毫无情趣的财产;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是人创造的,无关财富。

《华夏时报》:简•奥斯汀的小说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哪些永恒价值?

张光昕:首先是历史价值,在她所处的时代弘扬了美好的婚恋价值观,她给了她那个时代以及后来者力量。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可以看见,主人公伊丽莎白明显和她的父亲关系更好,因为父亲似乎更能在思想上理解她。这一点和简的现实生活不谋而合。奥斯汀笔下塑造的人物,不乏理想主义者的存在,这正是作者自我的写照。假如不是这样,她不会独身,理想主义者不否认现实,但是也力图改善现实,不过多半都失败了,所以她终身未婚也就不难理解。假如她追求的只是金钱物质、外貌、情欲等,这并不是件难事,但她要的是理想。

奥斯汀的命运必然与时代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一方面由于父亲薪水微薄,所以奥斯汀长期受经济窘迫之苦;另一方面,物质金钱和门第至上,是维多利亚年代普遍流行的婚姻观。那个时代的婚姻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如果物质不再干扰关雎之情,如果个人才识不再被阶级所遮蔽,那么奥斯汀的人生里,便不会再有傲慢,更不会有偏见。

其次,是现实意义。即便在今天,无论是因为纯粹的爱情,还是出于物质的考虑,都是世俗所认可的,很多人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婚恋离不开外貌情欲、金钱、房子、车子。“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简·奥斯汀在那个时代就很有远见地如是说。“一切好的婚姻是能够带来金钱的来源。”简显然深知这个道理,她并不隐讳回避。

她同样强调精神世界。至少在她的笔下,女主角的命运都是现实的写照。她不贬抑世俗的功利,尊重卑微的人性,但更弘扬超俗的美好。对于现代人而言,你可顺应世俗,也可抗争世俗。只要你愿意,美好仍在远处,一切虚位以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