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何玉兴:站在“时间”的转折点上

作者:何玉兴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22 20:23:50

摘要: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有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思想,而思想比剑更力量。

何玉兴:站在“时间”的转折点上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有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思想,而思想比剑更力量。

《华夏时报》素以深度调查的内容,以思想创造价值的理念,独秀于纸媒之林。

接到《华夏时报》改版10周年纪念特刊国际版块“中外人民两相看,10年观感大不同”调查问卷征求意见的微信,不禁再次为《华夏时报》叫好,为这样蕴含历史感和哲思性的创意叫好。

一、时间是观察分析社会变化的重要工具

亚里士多德说:时间是运动和静止的尺度。

毕达哥拉斯说:时间就是天球。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恩格斯说: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

伽利略说:给我空间、时间和对数,我就能创造宇宙。

斯宾格勒说:历史是时间的容器。

黑格尔说:时间是存在的本质。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说:时间,就是绵延,是不可分割的连续的过程,是意志的自由,是生命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创造。

霍金说:时间是宇宙事件秩序的计量。时间,聚集了最丰富的多样性和最真切的统一性。

康德说:时间是主体内感的纯粹形式。正是因为时间,才使认识成为可能。

诗人胡风用“时间开始了”来形容巨变。

观察分析社会现象,预设一个时段的限定是非常必要的。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认为,存在的规定性是有限而非无限,存在的有限性来自此在的人的有限性。

熊彼特说:历史是由一连串可以完全改变事变进程的短期形势组成的。

分析社会现象,太短的时段,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普朗克时间;太长的时段,也没有意义。比如,西班牙科学家论证,时间将会停止,所有事物将会“冻结”,不过,那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

调查问卷设定两个10年,回顾过去10年,展望未来10年,比较适宜。时段太短了,看不出变化,太长了,弄不好,就成了算命先生。想起匹特曼的话:“编配得好的时间是个编配得好的头脑的确实标记。”

这次调查问卷,对前后两个10年的时间设定,提供了变化的参照系,回顾过去10年的变化,透视变化的本质,研究变化的原因,发现变化现象背后的逻辑,理性预测和把握未来10年的走势。

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在《世界走入混沌点》中说:“大众媒体要不断提供有关基本趋势和关键历程的可靠信息,让你及其他民众和消费者能够就影响到你们生活与福祉的问题,做出明智的决定。”

《华夏时报》的这次创意活动,闪烁着社会责任感的光辉,让人想起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深刻总结过去10年巨变的原因

戏剧大师布莱希特说: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别林斯基说: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拜伦说:时间能矫正我们谬误的见解。

丘吉尔说:你看到的过去越多,你预见的未来也就越远。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昨天的新闻。罗素让学生读几年前的旧报纸,选择当时曾激起政治热情的事件,分析各方面的观点和评述,发现各方都有偏离事实的偏见,加强对事实的辨别能力和怀疑意识。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历史时间间距”,他认为,有些东西太近了反而看不清楚,跳出眼前看问题才能提高判断力。

德国社会学家勒佩尼斯《德国历史中文化的诱惑》说:任何事情都不能太快得出结论。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鲍姆《绿野仙踪》说:对变化的东西保持着距离,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是最不会被时间抛弃的准则。

厚重和力量产生于历史而不是产生于时尚。历史时间,反映着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是测量社会历史过程质向变化的特殊标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启发人们把时间放在历史过程的内容上来考察。时间表达着人们实践的主题,诸多时段、事件与活动,按照历史的节奏韵律,组合,重建,解释,为人的活动赋予了意义和价值,为文明的进程刻下前进的轨迹。

布罗代尔说:短时段对应的是事件,中时段对应的是局势,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

我用布罗代尔的理论概括人类发展的三段历程。一是“神”的时代,最发达的是祭祀的“礼器”,主题是“崇拜”。二是“王”的时代,最发达的是杀人的“武器”,主题是“征服”。三是“人”的时代,最发达的是日常的“用器”,主题是“服务”。

尽管现在世界很热闹,局部擦枪走火难免,总的判断,打不起来,不是那个时代。涵养深厚的历史感,才能客观地评价过去的得失,清醒地分析今天的形势,及时地校正明天的走向。

调查问卷导言说:“纵看人类文明史,中国与世界过去10年均以空前的速度和深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进步,在中国史上,从未有过去10年那样紧密和频繁的中外交往,更从未有那么多国民走出国门看世界,甚至购买世界;从未有那么多外国人进入中国看中国,研究中国。”

写的真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结构转型,因为我们幸运的生活在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一个“人”的时代。

社会学家郑也夫《文明是副产品》认为,文明,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走着走着,就文明了。比如,一夫一妻制,就是发明武器的副产品,使儒弱的男人也有了繁殖后代的机会。

旅游也是这种走着走着就出现的文明现象。伍飞《旅游整合世界》阐释,旅游是人类本能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人旅游的范围和方式非常有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旅游范围和旅游人数发生质的飞跃。旅游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传递的桥梁,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合产业。旅游的整合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加速器,是“软力量”实现的最佳途径。

确实,“神”的时代,山隔水屏,交往较少;“王”的时代,文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战争;“人”的时代,文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交易和交往了。

关于“传播”的翻译,说几句不是题外的话,我读大众传播学博士时,听老师讲,上世纪80年代施拉姆来华讲学时,翻译把communication翻译成“交通”,当时,大陆还没有传播学的概念。其实,把communication翻译成“传播”也不够准确。日前,与中国公共关系学之父、把《道德经》翻译成英文的居延安先生聊天,他主张,communication应该翻译为“沟通”,这是有道理的,“沟通”的内涵,要比“传播”丰满的多。

变化,是有转折点的。不是每代人,都能有眼福看见哈雷彗星的孔雀开屏。

只是在某些河段,历史长河才抖出威风凛冽;只是在某些时空,山川大地才舒展波澜壮阔;只是在风云际会的时点,社会变迁才会上演惊险一跳。

人类一路走来,鲜血淋漓,白骨累累。我们的有生之年,赶上了这样根本性的巨变,生活在和平交往的时代,是多么幸运啊。

有人这样比喻,把人类发展史假设为24小时,在23点以后才发生巨变。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说的更狠:“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正是这最后7分钟,谱写了人类历史的黄金时期,翻开了人类历史的壮丽篇章。

应该从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感恩和珍惜我们分享的巨变。

三、科学预测未来10年美好的愿景

《华夏时报》的问卷答题,中方人士:您希望未来10中国给世界什么印象?外方人士:您认为中国在未来10年内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赵翼《读史》:“古今多变局,天地少全功。未事几谁觉?临危力已穷。” 预测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法国有本杂志《未来可能性研究者》,“未来可能性”(Futurible)是“未来”与“可能”的组合。将来是有待去做的事,不是早就注定了的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事。

从占卜到预言,从预言到科学预测,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历程。列宁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

预测需要必要条件

气象预报,虽无法完全预测,但可以根据锋面、气流、高压圈等特征,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局部地区近期的天气情况。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用“绵延”理论论证,只要掌握现在的或过去的条件比较充分,是可以大致预测未来的。

赖欣巴赫认为,即使不能知道充分条件,至少知道必要条件,有必要条件,就能归纳推理,就能预测。

巴伯认为,利用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可以使预言的范围不断扩展。

理论上讲,掌握的必要因素越多,预测的时间越长、越准确;预测的越长、越准,采取的对策就越有科学性、针对性;在实践上,对决策者有用的,往往是三五种可能性,而不是数百上千种可能性。

现在的大数据技术,预测信息越来越多了,但需要信息滤波,从被噪音污染的信息中分离出有用的信息。

还要警惕“先轻后重”现象,在初期,预测信息不完备,往往把困难估计得过低,过于乐观,措施掉以轻心;后期实施过程中,增加的负面信息,导致把情况估计得过重,对策也随之过度,如通货膨胀的预期粘性原理。

还要警惕“假数真算”现象,用非常正确的方法往往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等等。

预测需要科学正确理论的指引

麦格雷戈认为,准确的预言取决于主要理论设想的正确性。

邵华泽说:理论不仅是实践结果的总结,还应该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应指导实践,要能走在时代的前面。

雨果《悲惨世界》说:“无论怎样,在这世界上确有一些人,能在梦想的视野的深处,清清楚楚地望见绝对真理的高度和无极山峰的惊心怵目的景象。”

二战的悲剧,验证了尼采的先知先觉,尼采在《快乐的智慧》中早就有预感:“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不久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

列宁《同经济主义的拥护者商榷》说:“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先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三四十年的情况时说:出现一种迄未注意到的内在震动现象,起初只有非常耐心考察的人才能窥见得到。

山上定也《惊人的信息推理术》中介绍了许多根据蛛丝马迹预测成功的范例。

花间觅路鸟先知,春江水暖鸭先知,未雨绸缪,察征兆之微,识寻常所忽。

苏轼“野雁见人时,未动意先改”,“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

若想做到这种先知,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也就是贴近真实。

这种超前意识,既是一种责任意识、警惕意识,更是一种工作作风,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存智慧。“存养于未发之前”,是“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的工夫。

前沿的学术工具也是必须的

比如,时间序列预测 ,研究预测目标与时间过程的演变关系,充分考虑长期趋势、循环变动和随机变动等因素对时间序列波动的影响,根据统计规律性构造拟合X(t)的最佳数学模型,浓缩时间序列信息,简化时间序列的表示,用最佳数学模型进行未来预测。

预测可以影响被预告的事件,有产生和阻止两种可能。

英国社会学家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将这种“预测可以影响被预测的事件”的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效应”。

美国社会学元老W•J托马斯提出定理:如果人们把情境当作真实的,那么其结果当成为真实的。

舍普《预测科学》和鲍尔的《预知社会》证明,公布民意预测估计,会影响投票结果。

经济学的心理预期也是讲的这个道理,预期不好,结果往往就真的不好了。

科学预测揭示出事物演化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促使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并避免“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至少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颠倒因果的现象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不赘。

践行预测结果是一种艺术

法国预测家学认为应该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会有什么突发事件?二是我们怎么办?

恩师范敬宜先生讲,对于已经预测到的东西,有时,需要“引而不露”“引而不发”;有时,需要“预防式泄密”“预防式警告”。比如,已经发现某种潜在不良苗头,为避免骤然宣布有关措施引起强烈反应,可事先透露一些消息,让人们慢慢接受,产生预防性效应。还可以采取“先制性沟通”:为避免出现副作用,为把矛盾化解到最小程度,在有关政策出台前,先争取舆论支持,形成声势,取得理解,再实施就容易多了。

预测发挥作用需要灵敏的反应机制,克于方萌之际

恐龙由于没有天敌,神经系统反应迟钝,患了恐龙综合症而灭绝。

人类社会是个脆弱的社会有机体,一个快速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拉兹洛说,社会感觉滞后和判断错误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个准确程度达到100%的情报,其价值还不如一个准确性只有50%但赢得了时间的情报。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说:关键在于对矛盾情报当机立断的判断能力。

美国政治学研究中有“救火报警”(firealarm)理论,都是指的对预测结果的反应速度问题。

站在时间轴上,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变化了的条件设计下一步实践的目标,把过去的经验进行综合、选择并使之成为建构未来变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从而构成实践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

趋势并不是既定命运,它们是可以被改变的。时代不能由我们创造,但可由我们改变,这世界何去何从,就在我们的选择中。

马克•吐温说:“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乐观而理性的预期,将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惠特曼说:“我现在的这一分钟是经过了过去无数亿分钟才出现的,世上再没有比这一分钟和现在更好。”莎士比亚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每个人,从自己,从现在,开始吧!(作者何玉兴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