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持大印度思维,喜马拉雅山南麓纷争前生今世剪不断理还乱

作者:龙兴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19 12:11:02

摘要:印度在南亚地区却奉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干涉邻国内政、侵犯邻国主权,特别是延续英国殖民主义的做派,在外交上的双重标准导致了印度与邻国的矛盾和冲突,恶化了与国家发展的周边环境。

抱持大印度思维,喜马拉雅山南麓纷争前生今世剪不断理还乱

南亚次大陆

龙兴春

喜马拉雅山以南,兴都库什山脉以东,若开山脉以西,南接印度洋之间的这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称为“南亚次大陆”,从文化的角度又被称为“印度次大陆”。历史上,南亚地区历经无数内部征战和外敌入侵及统治,存在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为主要特征的“多样性”,该地区曾出现过占据次大陆大部的王朝,但从没建立起涵盖整个次大陆的统一国家。可以说,历史上的印度只是一个文化和地理概念,而非现代主权国家,更非现在的印度共和国。

大印度思维,埋下与邻冲突祸根

英国殖民统治到来后,通过战争、分化和收买等各种手段,建立了涵盖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政权,即英属印度。后来又把缅甸划为其中一省,把不丹和锡金变为英印保护国,只有尼泊尔维持形式上的独立。1947年英属印度的南亚部分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式独立,1971年巴基斯坦东部独立成立孟加拉国,印度1975年完全吞并了锡金。自此,南亚次大陆存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加上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两个岛国7个国家。

在殖民时期,英属印度是英国统治其东方殖民地的中心,很多印度人被招募为官员、士兵和警察等,被英国派到各殖民地充当管理者。很多印度精英到英国接受教育,使得他们形成了英国人那样的统治者心态,开国总理尼赫鲁就曾称自己是“统治印度的最后一个英国人”。由于和平独立,英印时期的官员包括外交官,自然转任印度政府官员,他们习惯用英国人的方式行事,自觉不自觉地把独立后的印度与英属印度在当时的国际角色不加区分,认为印度自然要继承英印在南亚前殖民地,包括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甚至要把这些地区重新纳入印度的统治。在一些印度人的潜意识中,不仅从英印分出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属于印度,甚至尼泊尔和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在种族和文化上跟印度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也应该是印度的一部分。这种“大印度思维”,引发了南亚小国强烈的生存焦虑,加上殖民时期对边界的随意划分,为印度与邻国的冲突和纷争埋下了祸根。

克什米尔争端是印巴关系的死结。英属印度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利用印度教作为动员工具,强调印度的印度教特性,提出一个宗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口号,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却引发了其他宗教群体,特别是穆斯林的强烈担忧,担心赶走了英国统治者,自己却要受印度教徒的统治。以真纳为首的穆斯林领导人从国大党出走,成立了“穆斯林联盟”,提出了穆斯林跟印度教徒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穆斯林应该建立自己的国家,即“两个民族理论”;而甘地等国大党领导人则认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只是信仰不同宗教的同一个民族,完全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即“一个民族理论”,希望独立后维持一个统一的印度。两派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不断斗争和冲突,最后国大党不得不妥协,在时任英印总督蒙巴顿的主持下达成了“印巴分治”的协议,即“蒙巴顿方案”,规定英属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加入“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加入“印度”。

克什米尔是一个土邦,“蒙巴顿方案”规定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独立。克什米尔穆斯林人口约占80%,如果全民公决,结果自然是加入巴基斯坦,但当时执政的克什米尔王公是印度教徒想独立建国。由于在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发生了大量印度教徒杀害穆斯林的事件,巴基斯坦穆斯林武装趁机进入克什米尔。这种情况下,克什米尔王公自行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度出兵保护,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停火,规定双方军队撤出克什米尔后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克什米尔的地位。但由于印巴双方互不信任,都拒绝撤军,全民公决一直未能举行,双方沿停火线分别控制克什米尔五分之三和五分之二的面积。

70年来,印巴双方武装冲突不断,包括1965和1971年两次大规模战争。在克什米尔归属上双方谁也无法妥协,因为归属巴基斯坦就意味着印度“两个民族理论”成立,印度国内穆斯林占多数的地方还有理由脱离印度;如果归属印度,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理论”成立,印巴分治没有必要,巴基斯坦建国失去依据。所以,克什米尔争端就成了印巴关系的死结。

d53f8794a4c27d1e7bdd27981bd5ad6edcc438f6.jpg43a7d933c895d1436fe7f87f73f082025baf07dc.jpg8694a4c27d1ed21ba43232b9ad6eddc450da3ff6.jpg

印巴战争

控制锡金、尼泊尔、不丹,印孟争端持久

吞并锡金。历史上的锡金,从7世纪到1890年的1200多年里,均属于中国西藏领地,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哲孟雄。1890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条约,使锡金脱离中国保护变成了英属印度的属地。1949年印度政府派谴印度人拉尔出任锡金首相。1950年,印度与锡金签订《印度锡金和平条约》,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保护国。锡金在内政方面有自治权,但国防、外交和交通通讯由印度负责。印度还积极向锡金移民,原来的锡金人相反成为少数。很快地锡金国内就掀起了“民主运动”浪潮,印度支持的政党主张与印度合并。1973年4月,印度以平息动乱为由,趁机派军队对锡金实施全面军事占领。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动军队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软禁国王,并在4月10日迫使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4月23日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

尼泊尔与印度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出生在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从现代国家的角度看,释迦牟尼是尼泊尔人,而不是印度人。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把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后通过不平等条约把尼泊尔南部大片领土划入了印度,并要求尼在内政和对外贸易方面接受英国监督。尼泊尔保持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实际上完全受英国的控制。印度独立后与尼尔尔签订了维持现状协议,继承了英国在尼泊尔的特权。1950年7月,印度通过与尼泊尔的《和平友好条约》,规定印度在尼泊尔的对外经贸关系上享有特权,尼有在防务和安全上必须与印度进行磋商的义务,尼必须从印度或者通过印度采购武器,未经印度允许不得私自向其他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印度以提供经济援助和贸易过境出海口作为回报。

印度对锡金的控制和吞并,让尼泊尔恐惧遭受同样的命运,尼泊尔开始小心翼翼地寻求摆脱印度的控制。1956年,尼泊尔政府表明其奉行真正的不结盟中立政策,强调“与印度和中国同等的友谊”;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尼泊尔宣布保持中立;1973年,比南德拉国王正式提出了把尼泊尔建成“和平区”的设想,并写入尼宪法。尼泊尔的对抗遭到印度的严厉报复,多次封锁尼泊尔,对尼泊尔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印度还利用尼泊尔南部印裔的马迪西人干涉内政,鼓动马迪西人向尼泊尔中央政府提出单独建邦。由于担心马迪西人单独建邦后从尼泊尔分离,2015年9月通过的尼泊尔新宪法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印度关闭了与尼泊尔的交通,切断了对尼泊尔燃油和生活用品运输长达3个月,几乎造成了尼泊尔经济的崩溃,直到中国提供紧急援助才得到缓解。

1949年8月,印度与不丹签订的《永久和平友好条约》继承英印当局对不丹的特权,规定不丹的外交事务接受印度的指导,印度不干涉不丹的内政;未经印度同意,不丹不得单方终止或修改条约。印度还派出大量人员担任不丹政府顾问和官员,控制了不丹海关、交通、通讯、金融和教育等部门,由印度派出军官和技术人员帮助不丹建立和训练军队,军费全部由印度提供。印度的控制,让不丹丧失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基本特点,俨然成了印度的一部分或附庸。

为避免“锡金化”,不丹开始小心翼翼的反抗。1971年不丹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加入了联合国,未经印度同意设立了自己的外交部,不顾印度的反对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面对不丹的反抗,印度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不丹的控制,2007年双方签订了新的条约,授予不丹完全的外交自主权,但涉及印度重大利益的问题仍然要与印度协商。2012年,不丹首相吉格梅·廷里在巴西会见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即遭到印度停止援助的制裁,在第二年的选举中落败下台,印度对不丹全面控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印孟领土和水资源争端。孟加拉国本来是在印度的支持下从巴基斯坦独立的,但不久印孟就陷入纷争。一是领土纠纷,两国间有对方的飞地190多块,不但给政府管理和人民生活造成不便,还产生了大量冲突;二是印孟边界不清,印度一面要求中国不要在雅鲁藏布江修建水坝,自己却在恒河修建多座水坝,拦截流入孟加拉国的水量,致使海水倒流,造成孟加拉国大量土地盐碱化。

内部纷争不断,东北地区离心严重

除了与邻国的纷争,印度内部也纷争不断,尤其是东北地区。现在的印度东北,包括阿萨姆、那加兰邦、曼尼普尔、特里普拉、梅加拉亚、米佐拉姆等邦,加上后来吞并的锡金,东北地区在文化传统和种族上跟缅甸和中国接近,他们东亚人长相,跟印度本土完全不一样,以至于在印度被称为“中国人”。东北地区被英国纳入英属印度,后被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他们不愿意接受印度的统治,不认同自己是印度人。东北地区人民不断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建国,并开展武装斗争。由于没有外来支持,在印度军队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但寻求独立的武装组织并没有被完全消灭,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曼尼普尔人民解放军、特里普拉民族解放阵线等几十支争取独立的武装组织,一直坚持游击战争。

印度在世界上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联合国基本外交原则,但在南亚地区却奉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干涉邻国内政、侵犯邻国主权,特别是延续英国殖民主义的做派,在外交上的双重标准导致了印度与邻国的矛盾和冲突,恶化了与国家发展的周边环境。为了防止东北地区的分离,印度除了武力镇压,还限制东北地区与经济更发达的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往来,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但远远退后于东亚邻国,也落后于印度本土,而经济落后进一步滋生了离心倾向。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