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圣山

作者:张志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07 17:06:52

摘要:我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那是人们内心的敬畏之山、朝圣之山、信仰之山

《冈仁波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圣山


■张志勇


连日,北京酷暑难挨。7月2日,我去家附近的影院看了口碑很好的《冈仁波齐》。

今年以来,我对2的数字有些敏感,虽然我不是有意选择这天去看这部电影,但,仿佛是这部电影需要我在今天去看,才会有更多的不一样,至于是为什么,我仿佛知道又不知道。

其实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很多说不清的文字记录到底有没有意义,你说有意义,可能就有意义,你说没意义,其实真就什么意义都没有。但很多看似没任何意义的事,如无意记录下来,说不定就意义重大。

但我现在对有关有“意义”的事,确实是越来越不上心了,我更喜欢随它去,顺其自然,不刻意,不求其“意义”,或是说,我不太相信那些什么意义。

此前,我以为《冈仁波齐》是一部传统意义的故事片,谁知看了后,故事太过于简单,其实就是一行11个人开始一段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不断地磕头,是藏人那种全身都要匍匐在地上的磕头。我以为是记录片,但还不是,只是用于类似纪录片的手法来表达11个人朝圣的过程,说到底,还是故事片,只是这故事过于追求平淡无奇、平凡日常,只是那大自然的美景在不断地变化。

其实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平淡无味的,哪有那么多故事,哪有那么多的传奇,就是这无趣无意义的生活,你得一天一天的走过,挨过这平淡的日子。

我以为故事会有什么高潮,有孩子出生了,就出生了,一切还是照旧在磕头的路上;路途发生撞车,拖拉机被撞坏了,坏了就撞坏了,没有什么结果,丢掉车头,大家拉着车厢继续走在朝圣磕头的路上;年迈的老人在某天早上没起来,没有了呼吸,离世了。一行的人,没有痛苦,只有祝福,没有任何的恐惧和害怕,感觉一切都再正常不过,反而感到在朝圣的路上,在冈仁波齐深山的脚下,能如此安然的死去,这是一种多大的福报,有喇嘛的超度,众人把他葬在神山里,继续赶路。

对一切的坦然接受,让我多少感觉他们情感是否有些麻木,但当他们在充满光照的草地上欢快地唱着歌、跳起藏族舞蹈时,他们的脚步又是那么轻盈,内心又是那么阳光欢快。

他们这样面对一切,我仿佛能读懂他们,仿佛又读不懂他们。

朝圣路上,每一个人的虔诚,都是来自内心和血液里的,即使是那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她和成年人一样,我想孩子不会去想朝圣的意义,而那10个成年人,上至72岁老人,他更多的是想寄托于来世,实现一生的一个夙愿,但我感到,他们都和那小女孩一样,都没有去想朝圣的意义。那是一种“种在心里”的信仰,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每天集体诵经),这种看不到的力量,是内心的力量。

关于为什么,关于意义,我越发感到去问这些,真的多余了,他们就是这样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平静而顽强地活着,听由一切安排,不抱怨,不计较,每走一步,每磕一次头,就仿佛这就是他们人生里必须有的。

看似平淡,坦然生活,但我不知为什么,在看电影中,我有多次是眼含热泪,有几次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流了下来。我事后感到,平淡也能打动人心那些最柔软的东西,看似平静中,内心暗藏的情感仍是一种力量,这种感觉,仿佛我过去没有过。

不是激情澎湃,就可以让人情感迸发;平静流淌,仍有蓄日待发难平的情感。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誉为神山之王。据说,人们对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朝圣,对我来说,我始终都视为一种力量的存在。我想那一定是对神的一次遥望。尤其是对每天生活在喧闹的现代都市人而言,污浊的,圣洁的,诸多的不确定,信仰被种在心里,等等,反差的形成,已远不是外表,而更多的是内心。都市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知信仰是什么,盲目的,可能比没有思考的人又多几分痛苦。

朝圣为什么,祈祷什么。先为所爱的人、你周围的人祈祷,最后才是为了自己,有时都想不到自己,我每次在祈祷前都是这样,我相信这一切是存在的,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慈悲之心、善良之心,我愿为慈悲和善良打赌。

我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那是人们内心的敬畏之山、朝圣之山、信仰之山,能不能到达自己心中那座山,不知,谁都不知,但那山一定在自己心中矗立着,心中有这样的山,就会有慈悲,有爱。

(作者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资深财经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