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北京“大城市病”缓解:城六区常住人口正在减少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27 10:06:37

摘要:6月26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合良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3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进行,“大城市病”有所缓解,人口疏解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大城市病”缓解:城六区常住人口正在减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如今3年过去,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6月26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合良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3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进行,“大城市病”有所缓解,人口疏解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建议,在GDP及财政收入上,可以采取GDP分计、税收共享的办法来平衡输出地和承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提高疏解的存活率。

北京人口少了

祝合良表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

以产业疏解为例,主要是“控增量”、“调存量”两方面。“控增量”方面,2014年以来,北京受到禁限的行业占地区行业总量的55%,城六区受到禁限的行业比例高达79%,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到1.64万件;“调存量”方面,3年来北京则累计清退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企业1341家,仅2015-1016年,就调整疏解350个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调整疏解商户2.8万家。

产业疏解再加上区域性物流基地及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疏解、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疏解,使得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进行,北京“大城市病”有所缓解。

“反应在人口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他表示,“截止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增量同比减少了16.5万人,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由升到降的拐点。”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54.3万人,年均增长1.5%,比2007年至2011年年均增速低了3.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双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末,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5年末减少35.3万人,下降2.8%。

提高疏解“存活率”

祝合良表示,由于功能疏解和产业政策体系没有建立,特别是疏解人员的户籍、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难以协调,导致“业走人留”的现象非常普遍。

“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吸引人才、培育高端功能的关键。”他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和人员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如果没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内重新配置作为前提,功能及产业的疏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出现‘业走人留’的现象。”

因此,他建议,应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提升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效率,使得公共服务能够及时满足公众的新需求和新偏好。

此外,对于北京来说,产业和功能的转移疏解可能会导致其自身经济增速下滑,财政税收流失,这导致北京的推进力度和积极性与天津、河北存在明显差异。

祝合良建议,在GDP及财政收入上,可以采取GDP分计、税收共享的办法来平衡输出地和承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功能或产业疏解出去的第一年,该功能或产业带来的GDP和税收的80%仍计入北京,之后计入的比例逐年递减,直至某一年北京不再分享该GDP和财政税收。

“这种做法一方面避免了北京GDP和财政税收的大幅下滑,提升了它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在疏解过程中仍存在相应的利益,在主观上也希望疏解出去的功能和产业能够顺利存活,从而可以提高疏解的存活率。”祝合良说。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