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姜江:6大产业可成为“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作者: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08 10:11:57

摘要:6月7日,“2017创响中国北京站政策行”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姜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到“十三五”末期,有六大产业具备条件和潜力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支撑新旧功能增长的转换。

姜江:6大产业可成为“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见习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6月7日,“2017创响中国北京站政策行”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姜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到“十三五”末期,有六大产业具备条件和潜力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支撑新旧功能增长的转换,分别为健康产业、文化服务产业、绿色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及旅游业。

姜江指出,未来5-10年中国双创工作的顶层设计中,政策需要着力回答3个问题,即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什么、主攻方向是什么与政府在当前阶段要做什么。她表示,创新创业的主力部队一定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及时放权,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尽量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主要进行一些财税金融政策的创新,夯实创新创业的人才基础,建设有利于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相关制度的改革,并建立反映创新创业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于主攻方向,姜江认为应从“政府选择”转变为“政府甄别”。所谓“甄别”,是指政府应基于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下一步着力要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导向来制定一个标准,通过这个标准来决定哪些是新的支柱产业。总体而言,标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未来一段时期能够支撑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和新兴战略型产业发展的,一定要是有规模体量的产业;其次,要对经济社会有一定影响力;最后,要看该行业是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是否是有需求的方向以及我国是否具备这个产业的战略优势。

基于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曾做专门研究,梳理了投资领域的变化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划,计算出未来5-10年比较热门的14个产业领域,按照上述标准进行评价。其中6个领域评价结果靠前:

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是当前的热门领域,整个信息产业已有14、15万亿的产值规模,但时下被谈论最多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在整个大信息产业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增速水平约30%。整个信息产业内部的结构已经发生分化,未来一段时期互联网经济仍有持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十三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保持15-20%左右的增速。

健康产业被称为“全球财富第五波”,整个大健康产业里面包括药、养老、健康保险等等细分行业,“十二五”时期这些细分行业的增速基本都达到两位数以上,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还是非常可观的。“十三五”时期医养逐渐成为刚性需求,一些针对养老、医疗的重大政策正在出台,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前期自己融资的艰难时期也基本上快过去了。下一步,医药、养老、健康等行业将会进入爆发增长的阶段。这个产业到“十三五”末期能够达到14—16万亿收入规模的水平,光健康服务业大概就能占8万亿。

另外一个热点就是机器人,它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从“十二五”来看,包括轨道交通、机器人智能制造、海工装备在内的高端装备产业占整个装备产业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机器人虽然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但规模并不大,全国加起来的产值也就是1、2万亿,不过增速可观,“十二五”期间也有20%-30%。未来五年随着地空控域范围的扩大,空、天、地、海,军转民技术升级换代、高铁走出去、先进机器人应用范围的大幅拓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整个产额在“十三五”时期保持将近20%左右的增速问题不大。这样计算,到2020年高端装备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近10万亿的水平。

绿色产业涵盖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它的快速发展是由资源环境压力的约束倒逼而来的,到2020年也能达到将近10万亿产值的规模。

在服务业中有几个领域值得高度关注,尤其是文化产业,伴随“互联网+”,文化产业走向数字化转型,制造服务正在经历爆发增长的新时期。旅游业也非常可观,到2020年总收入规模可以达到7、8万亿的水平。

姜江指出,大概到“十三五”末期,以上产业具备条件和潜力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支撑新旧功能增长的转换。健康产业第一,其后依次是文化服务、绿色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这五个产业的产值规模能达到10万亿以上。加上旅游业,前6位的产业增加值在“十二五”末期占统计GDP的比重是14%,预计到2020年可以占到18%-25%,能够切实成为新时期稳增长、促转型、支撑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