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严控投资风险 央企领头羊开始“输出标准”

作者: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5-12 22:06:13

摘要:为迎接5月14日和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连组织7场“一带一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总结和通报“一带一路”3年建设的成果。在第一场发布会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携6家央企负责人介绍了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

严控投资风险 央企领头羊开始“输出标准”

见习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5月8日,一场国新办的发布会,将一直低调埋头苦干,建设“一带一路”的中央企业推到了聚光灯下。

为迎接5月14日和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连组织7场“一带一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总结和通报“一带一路”3年建设的成果。在第一场发布会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携6家央企负责人介绍了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

肖亚庆介绍,中央企业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央企业“走出去”的重点。他们充分运用自己在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积极“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3年多来,共有47家央企参与、参股或者投资,同当地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央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头羊,带动中国企业实现了从资本技术“引进来”到标准“走出去”的转变。

“输出标准”

肖亚庆在发布会上指出,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产能合作和园区合作等领域。

例如,在基础建设的几个领域中,“中国标准”的输出都有明显体现。交通方面,高铁“走出去”成效显著,雅万高铁等一批高铁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亮丽名片。通讯网络方面,我国主导推动的TD-LTE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电联确定的全球4G国际标准之一。

“标准走出去最为关键,”李锦指出,“从前‘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接受法国、英国、日本几个国家的高铁技术,现在接受中国的,中国推行的绿色、环保的标准能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新的世界标准。”

“央企建设‘一带一路’整体上有两个趋势,一个是由基础建设到装备制造业过渡,另一个是由引进到合作共赢过渡。”李锦指出,随着合作不断深化,到项目建设中期有希望实现互利双赢。

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并重

在5月8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国机集团、中国中车、中国交建6家央企的负责人都分享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他们的发言除了涉及互利共赢的经济责任外,很多还涉及到了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等社会责任。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份总裁汪东进介绍,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控股的阿克纠宾公司,纳税额占当地税收的70%,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在缅甸,中国石油基础设施援助项目177项,新建改建72所学校、30所医院以及电力设施、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在印度尼西亚,中国石油公司共有2400多名员工,而中方只有19人,员工本土化率达到99%以上。中国石油印尼公司副总经理布迪总是深情地说,我是印尼人,也是中国石油人。

李锦指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不但是标准“走出去”,更是既要经济共赢,也要文化融合。短期的用力只能是渗入,长期才是融合。不熟悉当地文化,不懂得怎样和当地社会合作,任何一个项目都不会持久,因此,与当地社会建立命运共同体十分必要。

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起涛讲述的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正好呼应了他的观点:中巴经济走廊的公路修建已有几十年时间,当中因自然灾害等等原因去世的中方员工有88位,到现在巴基斯坦还有一位老人,自愿、长年地为这些中方的烈士守陵。

境外资产审核需加强

当然,大步“走出去”的过程中,防控风险也非常必要。

肖亚庆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指出,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年均投资增长15%,年均销售收入增长4.5%。这些项目里面,很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上。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展开,投资项目的不断落地,和当地企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投资会有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拓展的过程。

据中债资信与社科院世经政所4月10日联合发布的《对外投资与风险蓝皮书》,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前十大项目的投资主体中,有7家均是国有企业。李锦也对记者表示,投资风险是央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的张宁博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对外投资效益并没有官方的准确统计数字,根据学术界的推算,基本上是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平衡,三分之一盈利。按照年度时间统计,效益逐渐向好,但整体上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投资效益相比,仍然处于落后位置。

张宁告诉记者,在调研中石油、中国交建等国企时,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希望建立长期审核机制,国资委现有的审核机制比较注重短期回报,而国企投资的项目,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公路、桥梁、医院等基础设施,回报不是3年5年能收回来的,大概需要二三十年,因此在短期回报权重比较高的考核体系中就比较吃亏。

对此,国资委方面也在发布会上有所回应。肖亚庆表示,国资国企监管部门,国资委要为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比如说政策的支持、考核的支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风险管理和分析,使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参与过程中,真正得到互利共赢,既使中央企业从中能够积累国际化经验,又使中央企业与当地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取得更多更深的成果,这样既可以获得短期的收益,更有长期的收获,使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期坚持下去。

另一方面,张宁认为,国资委需加强对境外国资的审计和考核,以防控境外投资的潜在风险。当前国资委对国内投资的管理比较严格和系统,对境外资产投资的审核则还不够。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