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一带一路专题 学者:须促进“一带一路”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5-11 16:33:29

摘要:黄斌呼吁,用社群化的政策来做这个事情,文化政策是每个政府最关心的一个政策,借助互联网社群的逻辑社群化政策,我们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谈不一样的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专题    学者:须促进“一带一路”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问世4年,不仅成为了中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国际合作的重大热点。根据商务部资料,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3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同比增长36%,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占同期总额的47.7%。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日益体现为中国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近期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二者相结合,便迸发出巨大活力,成为既具有重大国家战略意义又具备实践价值的重要抓手。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努力依托国际视野,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正如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教授所言,“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经济上互利是短暂的,文化认同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着交流、多样性和跨文化对话的多重信息,也关乎着繁荣与发展。

多位学者表示,当前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与助力,顺应历史大势,努力促进“一带一路”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从而为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路做出贡献。

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各国的交响曲。“一带一路”所要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制度、人民的品质、性格、禀赋等,都缺乏真正的了解;传统形象可能不适应当下“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中国人精神气质的象征是梅花与牡丹,即坚韧不拔、开放包融;这种精神气质应当被别人认识和认同,才便于合作”。

姚余栋预计,到2035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那时的“一带一路”必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硬实力是非常强的。更何况全球主要央行即将缩表,所以它不能为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将来主要靠人民币来补充流动性。往哪儿补?可能优先是“一带一路”,这是必然的需求。做好需要软实力、硬实力兼备,运作一个“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希望这样一个论坛通过机制化的运行,能够使“一带一路”成为中国首倡的、全球各国参与的交响曲,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推手,也是一个壮丽的篇章。

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理事长、乐视金融CEO王永利说,“一带一路”的提出正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原来一轮全球化开始收缩,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的担忧。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具有重新探索新型全球化模式或者路径的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没有自己的一个全球化战略理论是不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金融项目,它是一个事关全球发展的大战略。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短期肯定是讲利益交换,长期则应追寻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与融合。所谓全球利益共同体,就是有一些可以共同认可的东西。如果“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能够注意这一点,应该能够避免很多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冲突。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寻找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点。

“一带一路”是全方位的发展,其中文化是离不开的。我们看到历史上所有交通、商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沿线整个文明的进步;一旦交通商业衰落,很快可能跟着一系列的东西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使经济金融没那么大的影响力,可能在文化领域依然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这个方面文化要先行。

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优势产能的合作,当然还有文化产业的贸易和相互投资。我们一方面是有一个继承,另一方面要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我们也欢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中国来,变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文化潮流。传承和传播都非常重要,可能影响千年。

管清友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要高度重视文化文明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中华文明一直是主张和合文化,君子和而不同,科学求同,文化求异,我觉得非常好。中华文明是能接纳、包容世界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的。

管清友还表示,要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要宏大。同时落地还要微观。文化的品牌和城市的名片是一致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很多城市,有很多重要和知名的城市。中国国内参与“一带一路”的地区也涉及很多城市。这种城市名片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如何结合,如何打造出本地区有特色的名片,如何打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差异是非常大的,每个城市的情况都非常不一样,怎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我们的创意把城市名片和本地优势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文化产品?这还需要深度挖掘。我们要思考在“一带一路”中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城市,把自己的名片提炼出来,同时又能够相互包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我们现在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一些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一些比较宏大的叙事,一些按照既定的思考逐步推进的过程。现在适应这个时代特殊的背景,可能更多的要从一些比较小的东西着手,小的文化产品,一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百姓都喜欢的东西,这可能是未来考虑的着眼点,这个工程是国家战略的东西,但是真正能深入推进的可能是一些小的东西。

杨涛说,未来我们可能更多的要着眼于民间。着眼于民间来推动,更需要多换位思考,看一下别人究竟需求的是什么,而不是单方面从供给来推动。这可能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和市场需求,给予更精准的一些思考。梅花与牡丹是我们所希望做的文化交流的一个核心抓手。这时候就遇到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对梅花与牡丹的解读,就能产生人类共鸣的东西,特别是能在共识层面进行更加深入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斌表示,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形式,最有效的形式。中国走了一条后发的根本不一样的路,而且正好赶上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这样一个逻辑下,要把“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做好,建议采取从易到难、普惠各国的做法。第一是提炼共性的文化需求,第二是发挥每个人的创意,第三是企业间的紧密合作,第四是社群化的政策协同。

“从产业规律的角度看,文化背后的流行文化产品有很多共性的规律,比如全世界卖的很好的电视剧,都有剧情跌宕起伏的特点。全世界人民是有共同需求的,这些是隐藏在表面文化产品之下的规律。”黄斌说。

黄斌呼吁,用社群化的政策来做这个事情,文化政策是每个政府最关心的一个政策,借助互联网社群的逻辑社群化政策,我们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谈不一样的合作方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