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留守儿童精神贫困问题凸显,“教育扶贫”有望向留守儿童侧重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5-05 17:00:18

摘要: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乡村留守儿童已达6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6000万留守儿童精神贫困问题凸显,“教育扶贫”有望向留守儿童侧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吃饱和穿暖,已经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敌人,教育才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

缺少父母的陪伴与亲情的温暖,留守儿童要面对生活中更多不确定的考验,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扶助,留守生活带来的磨砺不仅无助他们健康阳光的成长,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乡村留守儿童已达6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留守儿童的“情感贫困”凸显

留守儿童多位于经济欠发达但未必是国家贫困县地区,流动儿童中的弱势家庭子女,常因为学费和接收教育所需的食宿、学校活动用品费用等,就读于教育质量差、教育基础设施差的薄弱学校、打工子弟学校。

不过 ,早年间,这部分儿童属于教育贫困群体,但非国家扶贫政策所瞄准的目标群体。

除此之外,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其实是社会压力的最后承担者。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外维持生计压力很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父母态度不好,表面上是他们教育方式不当,实际上是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爷爷奶奶既要种地又要带孩子,生活的操劳免不了让孩子成为他们的抱怨对象。甚至在学校中,乡村老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佳,难以对孩子教育保持着耐心。

事实上,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需要引起重视。留守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呵护,缺少成长中必要的关爱,接受教育也不全面,使得他们成为精神上的“孤儿”。这不仅使得他们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欠缺,更对他们的成长形成长久负面影响,极可能诱发社会问题。

留守问题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未来均息息相关,各级政府部门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诚然要承担更大的主导责任,因地制宜考量配套措施,主动作为,拓宽破解路径,以推动社会、学校、家庭参与共治,既着力于地区扶贫开发加快发展,改善留守儿童当前的窘境;又为地区未来发展累积后劲,进行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合力推动留守儿童“教育扶贫”

我国贫困儿童人口基数庞大,仅就当前国家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扶贫体系。因而,政府需要积极寻求和培育多方社会力量参与,优化教育福利服务的供给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家庭”多元混合教育福利治理的合力作用。

“今年,我们与农村淘宝、博库一起共同发起了‘博库.农村淘宝文化角’项目,希望能结合三方的不同优势,并聚合社会的公益力量,为乡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改变做点贡献。”浙江省现代电子商务研究院执行院长、阿里巴巴商学院e次方基地创始人裘涵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博库.农村淘宝文化角” 项目的使命就是改变,从一本书开始,旨在通过在有条件的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设立文化角,为乡村留守儿童打开一扇知识的天窗,让乡村留守儿童畅游文化的海洋,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的主要流程包括三步阶段:荐书(为留守儿童推荐适读的书目)、捐书(为留守儿童建立文化角)和伴读(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一起阅读)。

裘涵表示,建设一个图书角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挑选一本合适的书。同时,希望每个人都能加入到为乡村孩子撑起精神大伞的队伍中,能为乡村留守儿童分享他们的阅读好经验。

就此,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助理何伟强表示,“博库.农村淘宝文化角” 项目的亮点在于:第一,它很好地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突破了乡村公益教育计划具体实施的时空限制;第二,它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名人效应,借助社会影响力人物的以身示范,带动更多人关心乡村公益教育事业;第三,选取的公益视角独特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通过荐书、捐书和伴读,将为乡村留守孩子带去实在的阅读体验。

教育在转型中的中国越来越成为利益冲突的重要领域,社会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识别和要求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因此,需要在推进国家教育公平的整体进程中,兼顾国家扶贫的教育目标,而非单一的将国家扶贫目标直接对应为教育扶贫目标。同时,众多专家建议,将留守儿童福利纳入扶贫和城市化考核体系当中。

责任编辑:王晓慧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