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之殇 巴尔扎克的喜剧与今天的悲剧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31 15:47:19

摘要:最后,艾玛只有暴死街头这一条路。表面上是错把爱情当生活,实质是由虚荣心以及这个布尔乔亚社会风气合谋所致。

“高利贷”之殇   巴尔扎克的喜剧与今天的悲剧


■周江林


一个读法律的穷大学生把放高利贷给自己的房东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给杀了。它发生在19世纪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事件本身富有戏剧性及社会意义的冲突。

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大学生,长久没交房租,房东老太婆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问题是大学生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他将高利贷者定性为贪婪有罪,自己的杀戮乃替天行道。当他杀人后,也拿走了她的不义之财。

“什么是罪?什么样的杀人才是犯罪?目标,能证明手段的合理性吗?刑罚能代替心灵的惩罚吗?”陀思妥耶夫斯基透过杀高利贷者的表象追问他所处的时代。他在小说中呈现出他的宗教原罪意识,我在这里不作展开。我想说的是,他更在意的是年轻人杀人后,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原先的美好都随之泯灭而悔恨的情感挣扎。

1925年,鲁迅在《并非闲话·三》中写道:“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烟卷之后所写的。”“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

鲁迅真了解中国,他的论断放到2017年今天的背景下来看,也并没过时。

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性再强调一遍——人对自我罪恶的认识远比救赎本身更有意义,更具启示性。

高利贷合法化过程

春秋时期出现以货币为对象的高利贷,利息逐渐升至50%-100%。《史记》记载,景帝三年,为平定诸侯叛乱,需要大量经费,汉朝将领向商人借高利贷。一位母颜氏愿贷款给官府,但要求10倍利息,结果三个月后吴楚之乱得到平定,母颜氏如期收回了本金和利息,一举成为长安巨富。由此,放高利贷便成为西汉官僚家族取得财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廷不反对放贷,只是反对高利贷,认为高利贷是罪恶的。诗人但丁在《神曲》中描述在地狱中有一层为高利贷者而准备。

公元800年,教会在查理曼大帝的统治下将高利贷禁令扩大到所有人。

而犹太人在欧洲不得拥有土地被排斥在主流经济活动之外,只能从事基督徒无法做的行业,高利贷也就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营活动。

到了16世纪,欧洲商业的复兴,为投资用的高利贷提供了用武之地。高利贷真正被正名,要等到加尔文主义的出现。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指出:“相信预定论的清教徒绝对不愿意游手好闲以听天由命,使自己成为世人眼中的落选者。”加尔文认为,“不要让钱闲着,让它生利”,而这就是贷款的法则。于是从瑞士到尼德兰,再到英格兰,各新教国家奉行高利贷合法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不要相信,当今的美国没有高利贷一说,他们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名曰风投、直投、PE、对冲基金或者投行。其实,所有银行的信用卡借款(包括中国的)都是高利贷。

《威尼斯商人》

充斥着对犹太人的偏见

整个欧洲对犹太人的高利贷商业又恨又爱,这种情绪一直弥漫在欧洲,直至莎士比亚创作了《威尼斯商人》,才得以释放一些。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成婚,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给别人钱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又侮辱过他,所以借机报复,在借约上戏言三个月期满还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安东尼奥因船失事,不能如期还钱,夏洛克就提起诉讼,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

有反犹主义倾向,但又显得暧昧。高利贷者夏洛克尽管贪婪,见利忘义,但他心中积叠着一团火——即是所有意大利人(乃至整个欧洲)对犹太人的偏见。于是,他宁愿不要违约的安东尼奥赔的两倍钱,而只要他割下自己的一磅肉抵债。

无计可施的意大利人开始动用种族歧视言论进行辩驳。

最后,意大利人的法庭还是帮助了自己人,让高利贷者成为了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女儿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剩余的一部分财产。

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心血创作的由91部独立而又有所联系的小说组成的巨著。这个法国超级文豪一生有还不完的债,就像一座大山,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其作品几乎是大声呼吁:“金钱有罪,而且是带着血印的!”

他塑造的《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和夏尔、《邦斯舅舅》中的邦斯舅舅,他们都是扁平人物:剥削方式单一,生活方式陈旧,贪婪成性的吝啬鬼。

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剥削者的特点,放到今天来看的确很喜剧。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被金钱所役使的人生,到了200年后的今天,又在我们生活中轮回,这个时候,你还能把超级文豪的故事当作笑剧看,至少我是笑不出的。

包法利夫人与裸贷的女学生们

冯小刚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英文版命名为《我不是包法利夫人》,哪儿跟哪儿,这是对名著的粗暴误读。福楼拜有知会泪流满面。

小资女性艾玛以她的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爱情观开始了她的人生追求,最后走上悲剧之路,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风貌。

艾玛有一个平庸、无能的丈夫夏尔以及两个骗子一般的情夫,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奢侈的生活,她接受了商人勒合的引诱,大量花钱,购买巴黎街面上流行的衣服、首饰和家具,加上病了一场,夏尔欠下一大笔医药费,从勒合处借了高利贷。之后,艾玛继续从勒合处拿钱,似乎忘记了债务是迟早要还的。

这多么像当下中国那些掉进裸贷陷阱中的女大学生。天底下,因虚荣心引火烧身的女性何其类似——为了私生活买单,女大学生和艾玛一样只有青春欲望和无辜身体。

当艾玛欠钱无力偿还,勒合就出主意让艾玛抵押房产。到最后,高利贷者的面目展现——勒合翻脸不认人,要求艾玛在24小时内还清8000法郎,并且是国君之旨,法院之命。艾玛认为债务没有那么多,她是忽略了利滚利这个因素。

最后,艾玛只有暴死街头这一条路。表面上是错把爱情当生活,实质是由虚荣心以及这个布尔乔亚社会风气合谋所致。

谨记,每一个读者或许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包法利夫人的影子。当虚荣心开始张牙舞爪时分,高利贷有一张邪恶的笑脸。

(作者为《空中生活》主编、诗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