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融资不能都指望IPO

作者:钮文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1-17 14:41:40

摘要:中国证监会应当刻意培育收购兼并市场,给IPO设置“高门槛”,给收购兼并设置“低门槛”,鼓励更多的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出让股权给已上市公司从而获得股权资本。而对上市公司,只要是在产业链上上下游或技术储备方向的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管理层予以“再融资审核”的优待。

股权融资不能都指望IPO

1、正如3年前我已经在呼吁: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相比,股票市场对于当下中国经济而言,它的重要性不管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为,无论是创新创业,还是转型升级,还是降成本、去杠杆,以及国际产业资本争夺战的日趋剧烈,唯有股权资本才是充分匹配其风险的企业融资方式,才是中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所以,加大股权融资无疑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别无二致的选择。但是,正确的事情要做好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这不是政府、企业一厢情愿的事情,而必须顾及市场投资者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否则,股票市场会变得死水一滩。

2、IPO当然是股权融资最有效的方式,但正如我们看到的,单一股票市场存在“极限容量”。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牌儿”股市,其上市公司数量绝不是无度扩张的,甚至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快速的收缩,比如美国,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之间,上市公司数量减少1900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3、第一,同行业上市公司必须保持竞争的“适度性”,甚至需要一定的“垄断”姿态,因为过度的竞争会导致“行业平均利润无限趋近于零”,不仅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而且会导致股价不断走低的趋势,不利于股市投资者长期持股,更不利于股票市场长期发展。

4、第二,股票投资不像债券投资,债券投资者只要盯住评级水平,绝大多数时间里基本可以保证本息安全,但股票投资者非常讲求偏好,一般会对自己熟悉的行业、公司保持长期、细致的追踪,需要股票市场创造一个有利于“集中关注”氛围,股票层出不穷,品种过多,质地参差过大,会搞得市场六神无主,不用说散户投资者,就是机构投资者也关注不过来,“新三板”和香港创业板市场就是例证,这样的市场极易变成“僵尸”。

5、第三,上市公司数量过大,监管成本会急剧攀升,看不住的“坏孩子”会导致严重威胁投资者信心,导致市场恶性循环。这样的教训,我们的体会应当够深刻的了。

6、第四,融资规模与投资规模需要匹配。美国、英国等开放的市场,它们是凭借全球资本资源支撑的市场,这样的市场,为了确保市场活跃和流动性充裕,也必须讲求“规模适度性”,考虑“容量极限”的问题,那我们中国是不是应当更多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7、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市场“容量极限”不容忽视。也正是因为“容量极限”的客观存在,每当股市高速扩容的过程,每当投资者预感到“融资规模与投资规模不够匹配”的时候,投资者都会对IPO速度强烈诟病。所以,作为股票市场的建设者,必须保持对市场“极限容量”高度敏感,而不能仅仅从自身或国家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

8、从发达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看,市场管理者对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条件的考量,绝不仅仅是财务、法律合规性的考虑,而更是出于“对公司是否具备行业领袖潜质”的考量。同样,上市公司退市也绝不仅仅“连续三年亏损”,而更多的是“公司成长潜力不够”。我们不妨认知分析一下美国上市公司的退市条件,它实际包含了对“公司成长潜力”的认知。比如,股价低于2美元的条件,不管公司是否盈利、财务如何健康,股价低于2美元说明市场对公司成长性的否定,这样的公司不具备“行业领袖的潜质”,所以必须退市。

9、说这么多,一来是因为中国需要更多的中兴通讯、格力电器、南玻和万科等中国乃至世界级企业领袖,而培育这样的领袖,不能仅靠市场,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中国股市则应当担负起“重点培养行业领袖的功能”;二来是因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品质更高、能效更大的资本市场。

10、我们必须有方法解决“IPO”堰塞湖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不存在这个堰塞湖?难道它们的企业不需要股权资本?实际上,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更核心、更发达的收购兼并市场。它们只允许那些具有未来“新行业、新领袖品相”的公司IPO,而更多的创业小公司、新技术、新创意都是通过上市公司——大公司对其兼并、收购、参股、控股而实现股权融资的。

11、但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却很少,原因在于:(一)上市公司的“垄断或竞争意识”不够,更贪图资本运作,而非潜心于本职;(二)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三)IPO利益过大,以至于收购兼并对“拟上市公司”缺乏吸引力。

12、有鉴于此,中国证监会应当刻意培育收购兼并市场,给IPO设置“高门槛”,给收购兼并设置“低门槛”,鼓励更多的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出让股权给已上市公司从而获得股权资本。而对上市公司,只要是在产业链上上下游或技术储备方向的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管理层予以“再融资审核”的优待。同时,鼓励券商多在这方面做工作,而不只是IPO。

13、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收购价格不会是IPO价格,可以减低中国稀缺的资本资源快速消耗;第二,使更多的公司快速获得股权融资,降低杠杆率;第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使之股价获得支撑,强化投资者长期投资的耐心和信心;第四,让上市公司去评价收购对象价值,减少监管难度,让股价更加理性。总之,好处很多,而且会使中国股票市场变得更加健康。

(主编 张学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钮文新
钮文新

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198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1990年进入《中华工商时报》,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编导,2001年担任《财经》金融首席编辑;主要代表作《股票市场的前世今生》;财经大V频道创始成员。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