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论坛,“中国强音”将力挺全球化

作者:江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1-13 19:23:58

摘要:习近平主席将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第47届世界经济论坛,这是2017年中国“元首外交”的开局之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此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国际舆论热议。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在中国成为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的道路上,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是合乎逻辑的一步。

达沃斯论坛,“中国强音”将力挺全球化

江枫


习近平主席将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第47届世界经济论坛,这是2017年中国“元首外交”的开局之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此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国际舆论热议。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在中国成为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的道路上,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是合乎逻辑的一步。


全球化面临最大困境


世界经济论坛创立于1971年,它的核心议程是倡导国际自由贸易,探讨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一盛会早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符号。早在1979年,当中国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际,就派出代表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表明了中国试图重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意愿。此后不到40年间,中国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7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在大连、天津轮流举办“新领军者年会”,不断深化与中国的联系。时至今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这一会议,显示了中国对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有力支持。


应当看到,全球化进程或许正面临数十年来最困难的阶段,一股“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思潮正在国际社会徘徊。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贸易和投资一直处于较为疲弱的状态。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全球贸易额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从2008年的约52%,下降到2015年的45%左右。而国际范围内的跨境投资也在回落,有专家认为已经减缓至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外需减少;另一方面,不少新兴市场国家也陷入经济增速下滑、货币贬值、财政赤字上涨等困境。可以说,与冷战结束后的最初20年相比,全球化明显缺少强有力的“推手”。


其次,在欧洲难民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曾作为全球化目标之一的人员自由流动,受到日益明显的质疑。特别是在欧洲多国,普通民众的不安全感增加,支持排外主义、种族主义的政党和政治势力正加速崛起。2017年,法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将相继迎来大选,法国“国民阵线”、“德国选择党”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或将趁势做大,继而实施强有力的反移民政策。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信奉的是“美国第一”而不是“全球主义”,他上台后也将大幅调整美国的移民政策,并表示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筑高墙,阻碍外来移民入境。


第三,全球治理机制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联合国多年来一直受到各方批评,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虽承诺将推动更多改革,但外界普遍认为真正落实不易。在很多专家看来,2001年11月启动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历经16年仍无重大进展。美国前贸易代表迈克·弗罗曼甚至撰文呼吁放弃“多哈回合”。受此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受到质疑。考虑到特朗普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消极,如果美国不愿承担相应责任,人们担心旨在协调国际社会协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巴黎协议》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给全球化注入动力


在“逆全球化”、“去全球化”在美国和欧洲似乎得到更多民众支持的背景下,中国出于维护自身及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考虑,希望借助世界经济论坛这一重要场合发出不同的声音。实际上,历史无法倒退,全球化也难以逆转,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全球化,而在于如何使全球化更具活力、包容性和普惠性。世界经济不可能靠贸易保护主义得到拯救,形形色色的“筑墙”之举,只会带来“双输”、“全输”的后果。国际贸易、跨境投资以及更加便利的人员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推动很多国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技术的转移,大幅增加了世界的联通性。全球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包括中国实现了在过去30多年间减少6.6亿贫困人口的巨大成就。


当然,也不应否认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在全球化进程中,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付出了代价,越来越多的“输家”也开始在发达国家涌现。将特朗普推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很大一股力量是愤怒的、焦虑的美国制造业工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被其他国家抢走,指责外来移民导致他们本可享受的社会福利下降。他们感到,全球化似乎只是让精英阶层得到好处。

世界经济论坛将此次年会主题确定为“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在全球化遭遇质疑和挫折之际,中国能不能发挥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领导力,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何谓“领导力”,核心就是在困境中带领大家直面问题、凝聚共识、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中国看来,一方面,必须坚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大力维护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不仅对于全球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国际和平之所系。为了给全球化注入动力,要大力促进基础设施、货币等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推动“结构化改革”,尤其是通过创新激发经济活力、增加就业岗位。如果说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聚焦于“增长”,那么下一个阶段的全球化就应当格外着力应对“分配”的政治,努力降低经济、社会和机遇的不平等。此外,还要继续改革和完善国际治理机制,使之能够反映世界经济的现实力量对比,进而更具合法性、有效性。

显然,在“中国走向全球”的关键时期,中国对全球化的支持和引领力度也在增强。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和美国荣鼎集团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2015年间,中国的海外投资平均每年增长约30%,仅在2016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就达到约2000亿美元。引导全球化沿着积极轨道发展,符合中国崛起的现实需要,有助于维护中国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今年5月,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在中国厦门召开。习近平在达沃斯发出的“中国声音”,实际上也将为中国的全球外交定调,值得关注和期待。(作者为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