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建交24年后的蜜月与危机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2-02 16:31:50

摘要:11月28日,第四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在扬州举行,这个论坛由中国和韩国外交部联合主办,中韩外交官、学者、媒体和商界人士以“加强交流、增进互信”为主题,回顾与展望了建交24年来的中韩关系。

马晓霖

11月28日,第四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在扬州举行,这个论坛由中国和韩国外交部联合主办,中韩外交官、学者、媒体和商界人士以“加强交流、增进互信”为主题,回顾与展望了建交24年来的中韩关系。

扬州对于中韩关系意义独特,9世纪朝鲜留学生崔致远来华求学,学成后被唐王朝任命为扬州地方官员,是少有的几个“外籍干部”之一。他个人文学创作也达到巅峰,不仅成为两国人民熟知的文学大家,且被公认为中韩文化交流的开拓者和先贤之一。中韩政治交流中心在北京,经济交流中心在上海,文化交流中心在扬州,这一说法似乎很流行。在“萨德”导弹系统风波损害中韩关系的现阶段,盘点成就与挑战,恰逢其时。

高潮渐至,

东北亚双边关系发展楷模

1992年8月中韩正式建交,双边关系迅速全面升温,在各方面实现井喷式大发展,总体关系进展之顺利和稳定,在整个东北亚关系体系中堪称奇迹。对比中日关系乃至中朝关系,参与论坛的中韩人士大都承认,中韩关系24年来已水乳交融,两国一家亲。

首先,政治关系持续发展且日益密切,战略信任逐步增加。1998年,中韩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这一关系升格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朴槿惠当选韩国总统并于次年正式访华,打破韩国总统当选后首访美国、次访日本的惯例,凸显韩国对中国的高度重视。日本朝野对此十分震动,将之形容为美日韩共同防御链条的断裂。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回访韩国,更是转折性外交事件,因为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把半岛之行落脚点选择在首尔而非平壤,标志着冷战后东北亚地缘格局的深刻变化。同年,韩国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积极加入中国筹建的亚投行,朴槿惠还专程参加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并受到超规格接待。

此外,在应对历史遗留问题态度上,中韩也达到高度一致和默契,2014年1月,朝鲜抗日民族英雄安重根纪念馆在哈尔滨火车站隆重落成。4月,韩国将437具朝鲜战争中国烈士遗骸移交给中方,为1996年开启的人道主义努力画上圆满句号。这两个敏感问题的处理,体现了两国政治关系成熟后彼此对民族情感的关照。同时,困扰双边关系的高句丽问题被双方搁置,仅局限于学术层面。

其次,中韩经贸关系深入发展已难舍难分,经贸总额、结构和一体化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2年中韩经贸额仅有63亿美元,2015年已达2273亿美元,增加了36倍。中国目前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韩贸易结构由过去的服装、化妆品等产品进出口提升为电脑、汽车、手机、电视等高附加值产品贸易,经贸合作领域涵盖近20个。韩国投资白皮书统计,24年来韩企对华投资总体呈快速上升态势,对华投资达5.768万件,金额500.4亿美元,是同期韩国全部海外投资数量的37.2%,占海外投资金额的17.4%。2015年,中韩启动自贸区机制并先后两次减税,在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坚实一步,并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打下基础。此外,两国还通过了《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准备积极对接两国发展战略、共建中韩产业园、成立中韩投资合作基金、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第三,人文交流特色鲜明,别具一格。中韩24年来的人文交流硕果累累,构成中韩友好关系的重要软纽带。这种被形容为“顶层设计、官方引领和全民参与”的交流机制,在双方对外交往中都十分罕见,堪称奇葩,可以说是水银泄地般的无处不在和难分你我,而且保持着持续的热潮,似乎已不必以各种数字来演绎这种深度交融,仅凭印象与感觉就已体会什么是“中韩一家亲”。韩国公共外交大使赵贤东在论坛中称,24年来中韩人员由13万人次增加了80倍,近两年已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中韩教育部门统计显示,2016年在华韩国留学生人数达到6万人,在40万各国留学生中已超过美国,稳居第一。另据韩方统计,目前在韩中国人已占据所有外籍人口的半数。

危机乍到:

中韩关系容易受到外伤

中韩关系24年发展总体顺风顺水,虽然偶尔受到渔业争端等小麻烦的影响,但与双边友好关系的主流比可谓“茶勺风波”。然而,今年夏天爆发的“萨德”系统入韩事件,却令中韩关系处于危险境地,似乎一棒惊醒梦中人:中韩关系到底是镜花水月,还是牢不可破?冷静想来,中韩关系发展顺利并不能掩盖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在于,中韩建交之后发展太过顺利,以致双方对可能遭遇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对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也始料不及。了解不足,属于邦交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经过双方努力,完全可以逐步解决。最大的先天不足是,中韩关系无法摆脱东北亚冷战格局尚在维持的大背景,美国、朝鲜和日本因素都是极容易从外部伤及中韩关系的结构性地缘外力。

韩国经济依托中国,安全仰仗美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是韩国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的发展两翼。中韩经济联系密切而韩美安全联系稳定,则能使韩国找到微妙平衡点,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出现问题,中韩关系的脆弱性和易损性都会凸显。此轮中韩关系紧张就是韩美安全联系超越常规导致中韩经济关系贬值所致。从中国角度看,韩国引入“萨德”系统,无论是迫于美国持续压力,还是体现安全主权和独立外交,防范朝鲜弹道导弹与核武器威慑,客观上都置中国的战略安全于美国的直接威胁之下,打破了东北亚地区原有战略均势,使冲突超越中韩纷争而上升为中美博弈。这种博弈必然首先伤害中韩关系,也最终导致韩国蒙受损失最重,成为两只大象角力场的那片青草地。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显然已属战略失误,继而与正在摆脱和平宪法的日本签署情报分享文件,毫不顾忌中国的战略顾虑,可谓一错再错,又将自己架在中日对抗与博弈的火堆上炙烤。

韩国引入“萨德”的现实理由是,朝鲜毫无顾忌地一再扩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系统,半岛北南双方军事实力已严重失衡,中国尽管多次支持安理会对朝鲜进行制裁,但并不能叫停朝鲜核发展的脚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制约朝鲜的能力和作用也相当有限,客观上给韩国引入“萨德”系统并与日本分享战略情报提供了口实,也被迫吞咽中韩关系受损的苦果。

中韩24年关系遭遇巨大风险,韩国有无奈,中国有苦衷,彼此都无意让双边关系受损,但双方又都被外力所困,被外力所伤。确保中韩关系免于开倒车,关键还得回到一切矛盾的原点,即终结东北亚冷战状态。朝美关系不实现正常化以换取朝鲜弃核,中美战略互信不能建立以减低战略对峙,东北亚就会始终风高浪急,中韩关系也自然时时难免遭受冲击,因为中国奈何不了朝鲜,韩国腾挪的战略与外交空间也的确有限。

(作者为国际问题学者、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