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目前不宜转向

作者:官建益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7-10 18:46:54

摘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目前不宜转向

 

本报评论员 官建益

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由此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7.37万亿元,这是有史以来的半年天量信贷。对于天量信贷,看法不一,大家更关注的是天量信贷带来的后果以及后续政策是否转向的问题。
   权威的《人民日报》给出的标题是《天量信贷利于打掉通缩预期》。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客观的评价。但是市场存在的异议在于,天量信贷是否会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是否引来银行的新一轮坏账,是否会引发住房等大众消费品以及股市的暴涨暴跌,既然存在这样多的问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也应该转向呢?
    我们要追根溯源一下,为什么要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爆发的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中国经济也难以幸免。如何拯救中国经济成为高层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以后,中国政府果断出招,推出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GDP严重下滑的问题。这和西方国家向金融机构注资或者购买金融资产比,显然更有效。试想,如果我们不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我们的GDP将下滑到多少,可能会低至2%。按照下滑1个百分点造成1000万人失业计算,如果今年我们能保八成功,那就避免了6000万人失业,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这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对信心的恢复将起到何种作用,是值得我们一些质疑者深思的。
    4万亿政府投资的经济效果又如何呢?我们知道4万亿主要投向了铁路、港口、电力设备等一些大型基础建设,这些基础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但是回收还是有保证的,因为这些建设项目在国际国内都是抢手活,而把这些“活”派给国有大型企业,其实也是首先保证了这些支柱性企业能正常运转。因此说这些信贷会变成新一轮坏账是比较缺乏说服力的。
    接下来的是,新增贷款的数量远远超过年初制定的指标,或者说新增的信贷部分进入了楼市和股市,会引发信贷坏账,引发楼市股市的暴涨暴跌。在笔者看来,住房信贷在我国基本上是属于优质信贷的范围,中国的首付比例高,即使是被诟病的第一套首付两成在许多国家中也是偏高的首付,而且中国人高储蓄率的现状也足以应付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实际上,那种认为房价下跌超过首付就会出现大面积断供的说法是缺乏法律常识的,房价下跌是市场的事,而购房者与银行签订的按揭贷款合同还是要执行的,由此担心大量断供将引发银行崩溃的说法更是荒唐。
    还有一个担心是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这是存在的,但是量有多大,就不清楚了,我所了解的情况是这些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量并不大,而且也不能说股市起来了就是信贷资金在推动。如果没有宏观经济的企稳和回升预期,股市能上得来吗?股市投资终究是民间的投资,没有信心的恢复,民间投资就不能活跃,民间消费就不能启动,经济就无法振兴。
    资料显示,5月份信贷回升和6月份信贷的再度暴涨,很大程度是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了放贷节奏,而放贷的对象则多为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前期城商行不发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商行看不清经济发展趋势,不敢放;二是中小型企业不愿意也不敢贷。如果我们从7月份起就大幅收紧信贷,则看清方向需要信贷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几率会大幅下降。因此,在笔者看来,这个时候,一方面不能放松信贷,另一方面应该监督银行,把资金发放到真正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去。
    那么,什么时候才开始货币政策的转向呢?笔者认为要等到中国经济全面的经济复苏,至少要等到CPI由负转正、发电量在剔除夏季因素由负转正的时候,货币政策才能开始逐步微调。大家知道,控制在4%以内的温和通胀实际上是我们需要的,这与中国GDP 10%左右的年增长是匹配的。而对于猪肉价格、粮食价格以及食用油价格为主形成的CPI来说,今年出现恶性通胀几乎不存在。我们没有必要为防止未来的通胀,而对现在仍处于经济企稳初期、仍需要大力扶持的中国经济实行治理。
    好在高层是清醒的,再三表示要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这是中国经济的大幸。当然我们也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如果经济回升的速度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可以开始微调,但是现在显然还不是时候,至少应该到年末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