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6月新增信贷或破万亿 风险激增考验监管

作者:唐玮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7-03 21:58:36

摘要:6月新增信贷或破万亿 风险激增考验监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 玮北京报道

    由于季末冲量、预期政策微调、政府投资项目银行配套资金发放等多重因素影响,新增信贷规模在经过2个月的短暂停歇之后,6月极有可能再破万亿,使得1-6月的信贷投放规模超过6.5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单月新增贷款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
    这被称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增贷款最多的一年”。《人民日报》也于6月29日高调地发文,提醒信贷爆发式增长的风险,警示银行业要注意向国家基础建设项目投入的巨额贷款的风险。
    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未雨绸缪地在6月初始就发文提醒各银行注意信贷投放的方向,避免季末冲量的现象,可收效甚微。
    接受《华夏时报》采访的银行人士认为,正是对于监管部门政策改变的预期,使得各大银行都不愿冒着业绩落后的风险,而仅做个“听话的乖宝宝”。各银行都在横向比较而不甘落于人后,先占上位,一旦政策变化也不至于影响太大。
    由此,各个机构对于全年新增信贷规模的预期不断上调,渣打银行的研究报告预测,全年将达9万亿-10万亿元。
    巨额信贷是福是祸?如何有效监管?难题一一待解。


或再破万亿
    本报记者向银监会求证6月信贷数据时,得到的回答是对于过万亿并不知情,具体规模要待7月中旬发布的金融数据才明了。
    按照惯例,四大国有银行是信贷投放的主力。“正常情况下,四大国有银行的信贷规模占比应该在45%-55%,6月四大行新增贷款估计在3500亿-4000亿元之间。” 中国建设银行发展研究部经理赵庆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据统计,今年1至5月,四大银行的新增贷款分别为:工行7500亿元、中行7000亿元、农行6500亿元、建行6300亿元,占前5个月新增贷款额5.84万亿元的46.7%。
    虽然各月情况不同,四大银行新增贷款总规模的占比不尽相同,但若按照最高占比55%、最低总数3500亿计算,预计6月新增贷款至少为6400亿。目前市场上估算四大行的新增规模为3650亿-4900亿元。
    但6月新增贷款极有可能又破万亿,因为上月以来,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后来居上,成为新一轮信贷增长的主要力量。据悉,5月新增贷款6645亿中,四大行总规模仅为2100多亿元,份额为32.1%,主要增量还是由其他主力贡献。
    季末冲量对于银行来说,已经是惯例。“这和银行的考核机制相关。目前大多数银行的机制是,6月30日的存贷款和中间业务的数据,关系到分行和支行各层级的工作业绩,还涉及上级拨款,因此有非常大的动力去冲量。”某国有银行地方支行的一位员工告诉本报记者。
    而此次,监管机构已经提前警示,银监会于6月上旬就已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对银行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进行窗口指导,特别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控制贷款流向,也要求银行取消对存贷款时点指标的考核,防止月末、季末“冲量”现象。
    目前看来,警示的效果并不明显,贷款的大量发放保证了银行的业绩。“而且监管层越是加强管理,再加上通胀压力的加大,银行越担心政策转向,有了及早冲量占位的动力。”赵庆明说。
    中金公司预测6月份新增贷款将大幅反弹,至少为1.3万亿元。中金认为,由于基建项目资本金主要来自于中央财政拨款,资本金到位之后银行才敢放贷,5月份下达了第三批中央投资700亿,同时还下调了多数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因此除了银行季末冲规模的因素外,也推高了6月份政府项目相关的放贷规模。
    国信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林松立认为,6月份的信贷投放规模提升的原因有三:一是政府投资计划银行配套资金发放;二是居民消费性中长期贷款,这部分有望在未来两个季度内,每月贡献800亿元左右的增量,占每月信贷投放的比重有望上升至15%;三是私人部门的贷款需求。因此,6月份乃至三季度,信贷投放仍将有望维持较高水平。


国内外提醒信贷激增风险
    由此,前6个月的信贷超过6.5万亿已无悬念。之所以依然是“适度宽松”,央行在日前召开的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上有表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特别是国际经济走势还不明朗,外部需求下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因此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但国内外对于大量信贷投放,所蕴藏的风险的担忧正在加深。
    《人民日报》6月29日发文,警告银行业要注意向国家基础建设项目投入的巨额贷款的风险,提醒银行不应该认定这些由地方政府担保的贷款是没有风险的。
    而令人记忆犹新的一次发文是,2007年疯狂牛市,当投资者们忘乎所以时,《人民日报》连发两篇评论员文章:2007年4月1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群体疯狂藏隐患?股价很危险》和2007年5月23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行连出重拳能否抑制“过热”》,指出股市投机气氛重新显现,随后即是降低印花税政策,结果是哀鸿遍野的“5·30”暴跌。
    几位帮助审计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国际专家也警告说,近期银行信贷的增长可能预示未来将出现问题。专家组成员、摩根大通集团总裁安浩德Andrew Crockett表示,在20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后,贷款也出现过类似的迅猛增长,当时这种趋势曾导致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不良贷款也随之激增。
    “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形成反差。”林松立认为,如果未来两个季度内,这种巨大的反差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未来不良贷款率的快速升高应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大量信贷并没有真正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做贡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测算,约有20%左右的信贷流入股市,30%信贷进入票据市场,换言之,将近一半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这将会推动金融泡沫。
    “此次信贷大量投放的方向,除了政府项目相关的,主要还是垒大户。”赵庆明说,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垒大户”现象,结果是,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无可奈何,资金集中在政府投资项目和压根不缺资金的“大户”,催生了信贷虚火。监管部门也一再强调注意信贷集中度高的风险。
    但赵庆明认为,下半年信贷再超万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年总额依然会维持在8万亿元左右。“因为,首先从实体经济来看,目前已经远远超过企业的需求了,再多恐会进入资产市场;其次监管部门下半年会加强监管,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发生改变;再次从银行的角度而言,放贷的积极性会下降,因为已经占上了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