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百度高管大换血俞军离任考验李一男

作者:罗小卫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7-03 21:48:34

摘要:百度高管大换血俞军离任考验李一男

百度高管大换血俞军离任考验李一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罗小卫 北京报道

   在经历“竞价排名”事件后,百度CEO李彦宏的出镜率明显上升。与此相反,自2006年开始百度高管团队的变化显得有些“悄无声息”。
    而随着百度贴吧之父俞军的离任,创业元老所剩无几,全新的高管团队“百度2.0版本”是否能够稳定运行还需要时间的证实。


“搜索痴人”神秘离职
    “如此幸运地生活在一个有搜索引擎的时代。搜索引擎的成熟和普及,正如造纸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一样,又一次极大地降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并将对社会的平等和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离职信中的一部分内容。
    6月30日,这位“搜索痴人”告别工作了8年的百度公司。据悉,俞军2001年5月加入百度,历任产品市场经理、高级经理、产品市场总监、首席产品架构师、2007年1月担任百度产品副总裁,被认为是百度产品设计的核心人物,百度贴吧、知道等许多产品均与其直接相关,也因此被称为“百度贴吧之父”。
   “俞军是中国互联网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对搜索引擎和互联网产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事实上今年4月1日已经有消息称俞军要离开百度,当时百度也对外确认了这一消息,当时刚空降百度出任CTO不到半年的李一男在内部电子邮件中,对俞军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俞军的工作作风完全符合百度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理念与以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做事理念。”
    对于俞军的离职,百度对外给出的官方答复与众多公司大多数高管离职的原因如出一辙:“个人原因。”不过有观点推测,俞军的离职可能与百度新任CTO李一男的到来不无关系,李的到来可能使俞觉得不被重视。不过对于此说法,百度相关人员在7月1日与《华夏时报》记者通话中给予否认,并认为这是无根据的推测。


高管团队大换血
    无论具体原因如何,结果是俞军真的离开了百度。去年12月,李彦宏对外宣称已经拥有了全新的高管团队,“百度2.0版本诞生了。”然而不知当时其指的高管中是否包括俞军。
    自2006年底以来,百度的CTO、CFO、COO等高层因各种原因离开了百度。2006年12月19日,被尊为“第一员工”的百度CTO刘建国率先离职。2007年3月16日,为百度品牌营销做出极大贡献的前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百度首席策略官梁冬离职。当年6月30日,加盟百度5年的首席运营官朱洪波离职。当年年底,加盟百度3年,并领导完成了百度的上市工作的首席财务官王湛生在新年休假期间不幸遭遇意外逝世。
    李彦宏对外表示,2008年是他最难过的一年,尤其在2008年的新年前后,“我是最最痛苦的。”李彦宏一度反思,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
    李彦宏认为高管的缺失给百度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形成运营真空,“为后面的事件(央视曝光竞价排名)埋下伏笔。”


解读百度高管2.0
    不过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李彦宏表示,百度已经拥有了全新高管团队,“百度2.0版本诞生了。”7月1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百度公司网站查到,目前百度的管理团队中一共有9位成员,分别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首席财务官李昕晢、首席运营官叶朋、首席技术官李一男、市场和商务拓展副总裁任旭阳、首席科学家威廉·张(William.I.Chang)、销售副总裁向海龙、商业运营副总裁沈皓瑜、副总裁史有才。
    这9位管理成员中,除李彦宏外仅有任旭阳、史有才两位是百度的创业元老。任旭阳2001年12月加入百度,出任百度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而史有才2001年11月加盟百度任销售部经理一职。其中五人则是直接从百度外面空降而至,而且这五位另一个共同点是以前都不是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向海龙在百度则算是“半路出家”,其2001年创建上海企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2005年2月,百度收购了上海企浪,向海龙随之担任百度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成为一名“百度人”。
    同时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从出任百度高管的时间来看,除李彦宏外,其他8位差不多都是2007年以来开始出任百度的高管职位,这可能算是李彦宏称之为2.0版本的重要注解。
    在2008年,百度的CFO、COO、CTO则分别到任,其中具体是3月31日李昕晢加入百度,任首席财务官;4月,叶朋出任百度公司首席运营官,负责公司的销售及运营。10月6日,李一男加入百度,任首席技术官。
    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百度高层变动十分频繁,而目前这些新任高管虽然被李彦宏认为是百度2.0版本,但百度最终是否运转正常,高管是否稳定,是否出现俞军第二,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