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非西方力量”的G20杭州峰会 G20正日益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治理平台

作者:卜永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8-27 00:41:47

摘要: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西方器物、技术、制度、理念的全球传播,构成了多数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非西方力量”的G20杭州峰会 G20正日益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治理平台

卜永光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西方器物、技术、制度、理念的全球传播,构成了多数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尽管曾经遭遇过一些挑战,西方世界还是大体上主宰了近代以来数百年的世界秩序。二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掌控世界的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全球交往日趋频繁和各国相互依赖加强,这种掌控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各种各样的国际制度,“制度霸权”成为美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西方版本的全球化暴露出重大问题,西方和非西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则彰显了既有全球治理体系中权力和实力不相匹配的问题。非西方世界崛起引发的国际实力结构变迁是G20诞生的背后根源,也是影响这一机制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把即将召开的杭州峰会置于非西方崛起的大背景下考察,有助于理解G20机制的当前转型,也有助于把握此次峰会本身的特殊意义。

首次摆脱西方烙印的峰会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让西方感到威胁,在G7财长会的建议下,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于1999年建立,标志着G20诞生;2008年,来势凶猛的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经济并迅速向全球蔓延,单靠部长级会议已经难以抵御金融海啸,G20峰会机制很快建立。从G20诞生历史看,这一新生机制脱胎于作为西方世界主要代表的G7,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主动创新的产物,而是在西方主导的传统国际制度“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情况下,出于危机应对目的被动适应的结果。

毫无疑问,与G7相比,G20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这一新生机制独立于G7等传统国际机制,已经被确立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甚至是“全球经济指导委员会”,运作方式和决策程序体现了协商性和平等性原则,在很多方面开始摆脱了西方的制度霸权。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G20中欧美成员明显居多,北美3个国家都是其成员国,欧洲除了英、法、德、意几个大国成员,欧盟还代表整个地区占据20“国”中的特殊一席。此外,G20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衔接G7财长会召开,世界银行行长和IMF总裁(按照惯例,这两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分别来自美国和欧洲)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峰会等安排,无疑都强化了西方的优势。

与很多国际组织不同,G20不设秘书处等常设机构,采取“主席国办会”的原则。这种特殊的运作方式大大提升了东道主对会议的影响力。因而举办地之于G20峰会,并非一个次要的地理注脚,而是意味着举办国的理念、意图、主张和政策等,往往会深深地融入到会议议程之中——特别是当东道主是一个具有系统、独立的国际政治经济主张的大国时。

严格地说,杭州峰会之前的10次G20峰会,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烙印:除了华盛顿峰会和匹兹堡峰会在美国召开,伦敦峰会、多伦多峰会、首尔峰会、布里斯班峰会也均在美国的盟国召开;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会和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虽然是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中等强国”召开,但一个是和西方关系密切的美国邻国、北美自贸区成员,另一个则是正在积极寻求加入欧盟的北约成员国,因而这两次峰会也都具有抹不去的西方色彩;2013年9月的圣彼得堡峰会虽然是在属于新兴大国集团的俄罗斯召开,但当时的俄罗斯尚能通过G8成员资格这一纽带,与传统西方世界维持着一种特殊联系。放到上述历史脉络中看,杭州峰会堪称是G20首次在一个非西方大国举办峰会。

西方态度的变化和

G20面临的挑战

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以非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在2012年已经超过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不过,在西方掌控制度霸权的情况下,非西方世界特别是其中的新兴大国在世界政治中仍然处于一种有实力、没权力的尴尬境地。

当前的“非西方力量”决不应简单被看成是“反西方力量”。其向西方争取治理权的斗争,是以和平方式在既有或新兴制度框架下实现的。G20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新兴制度框架,也是以和平方式重新分配治理权的重要保障。尽管G20 并未完全摆脱从娘胎里带来的西方烙印,但在新兴大国的努力和斗争下,正在日益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治理平台。不过,全球权力的再分配必然艰难曲折。G20峰会制度运行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西方世界对其态度也随之变迁。

2008年可以看成是G20峰会的初创期,华盛顿峰会的召开,使G20从一个影响力有限的部长级会议升级为全球瞩目的盛大峰会。金融危机病来如山倒,G20对西方而言是救命“稻草”,要紧紧抓住并希望借其“挽狂澜于既倒”。

2009-2010年是G20的探索期。此时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严峻,源自美国的金融海啸势头仍劲,欧债危机又浮出水面。这一时期,G20仍为西方所亟须,对其而言犹如“佛脚”,要抱住治病,尚未走向制度化的G20在两年中召开了四次峰会。

2011-2013年是G20进入制度化运作的阶段。从2011年戛纳峰会开始,G20形成了年度峰会制度。此时的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不乐观,但与此前相比危机有所缓和;在G20框架下,金砖国家代表的新兴大国和G7代表的传统西方大国之间的治理权分配问题引发争执,但矛盾尚未激化。西方国家对G20的依赖有所下降,对新兴大国利用G20平台“夺权”的行为开始警惕,G20甚至被一部分西方人看成是只需要用时才搬来的“梯子”。

2014-2015年是G20内部两大集团矛盾凸显阶段。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七国集团联合制裁俄罗斯导致八国集团破裂。G20内部的核心成员分裂为七国集团和金砖集团两大部分。在这一阶段,围绕2010年IMF改革方案落实等问题,两大集团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争执。在新兴大国的坚持下,布里斯班峰会和安塔利亚峰会都明确将新兴大国对西方拒不批准金融治理体系改革方案的指责写入公报,两类国家的矛盾和斗争开始加剧并公开化。在这种背景下,G20在西方开始被不少人视作“枷锁”,认为它已经演变为新兴大国挑战西方、扩大自身权力的工具,甚至主张废弃这一制度。当然,在“全球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这些极端主张并非主流,不大可能动摇G20存在的根基。

G20面对的挑战远不只西方国家的态度。欧美和俄罗斯对峙反映的传统大国政治回归,“特朗普现象”折射出的民粹主义和愤怒情绪上升,“英国脱欧”代表的反体制力量兴起,恐怖主义导致的世界政治碎片化加剧——各种层出不穷的国际热点正在困扰着当前的世界。这些新现象代表了形形色色的“逆全球化”力量,这与G20所代表的试图矫正全球化方向的努力存在根本的不同,也可能会给后者带来致命的挑战。此外,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是G20最重要的主题。如何改变世界经济“危机常态化”的现状,用“政绩”来巩固自身权威和合法性,始终是G20面临的重大考验。


用中国智慧推动G20转型

中国无疑是新兴大国和“非西方力量”中最重要的代表,中国的态度和努力对于当前国际治理结构的改革无疑具有关键影响。中国领导人已经多次提出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的呼吁,明确主张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并提出了“让责任和能力相匹配”的呼吁。在当前众多的国际制度中,G20因其权威性已经成为新兴国家追求“责任和能力相匹配”以及“权力和实力相匹配”的最重要舞台。

2015年底,延迟了五年之久、一再引发新兴大国集体强烈不满的IMF2010改革方案终于获得美国国会通过。不过,在该方案中,美国的份额只象征性地下降了0.2%,新兴大国决策权与实力不相匹配的问题依然突出。在阶段性改革方案已经实现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引领新兴大国开启新的改革目标,利用G20平台合理、合法地追求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治理权,堪称是杭州峰会值得期待的看点。

不过,中国领导人已经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不是现行国际体系的挑战者,而始终是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G20对于中国而言就远非一个向西方世界“夺权”的单纯角斗场,更是开展大国外交和发挥中国大国作用的全球舞台。

事实上,推动G20转型的历史契机已经出现。G20的出现及其峰会机制的形成都是危机促生的结果,因而危机应对一直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不过,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力的衰减,如何在“后危机时代”赋予G20更多全球治理的新功能,成为这一机制不得不面对的转型。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发生八年后,推动G20从危机应对机制转向全球治理长效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经历了前十次峰会的探索,杭州峰会在推动G20转型方面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天时”条件,中国作为全球治理改革中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和东道主,得到了新兴大国的广泛支持,也具有推动G20改革转型的“地利”“人和”优势。

在此背景下,中方已明确提出把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峰会重要使命,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推动G20成为全球治理长效机制的诉求。可以期待,杭州峰会将不只是出台刺激世界经济的短期周期性政策,还将酝酿更多推动世界政治经济从失衡走向再平衡的长期结构性政策;在中国的推动下,G20也将从一个以经济为主的论坛,朝着议题更广泛的综合性论坛以及更具包容性、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全球治理首要平台”蝶变。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多边外交的舞台作用,特别是注重利用主场外交的时机,加强了对多边国际制度的塑造。比如,在2014年亚信上海峰会上,脱胎于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亚洲新安全观”被深深嵌入其中,对亚洲安全合作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APEC北京峰会时,“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等“中国方案”贯穿整个会议进程,让APEC深深打上了中国烙印,也助推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开展。

作为东道主,中国已经为保障峰会的召开做了各方面的精心准备。杭州峰会必然会成为一场深深打上中国烙印的盛会。事实上,“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峰会主题,本身既融入了鲜明的中国理念,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国内“五大发展理念”的国际版本。可以预期,峰会期间还会有更多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被嵌入其中。

杭州峰会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虽然,G20已经在不同国家召开过十次峰会,但将杭州峰会置于非西方世界崛起、新兴大国和传统西方大国激烈争夺治理权、世界经济遭遇新挑战、中国影响力空前上升和G20自身面临转型等众多新背景下,在中国召开的这次峰会将成为G20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新节点,甚至可能会成为全球治理和中国外交转型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地理坐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