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微传销”肆虐,治理仰赖支付实名制

作者:梵未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7-21 16:30:06

摘要: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遭遇监管政策嬗变之际,一份报告再次把这个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以微信朋友圈传销为主体的线上金融传销,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已形成泛滥之势,并可能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

梵未箫

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遭遇监管政策嬗变之际,一份报告再次把这个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以微信朋友圈传销为主体的线上金融传销,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已形成泛滥之势,并可能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

金额达数千亿人民币

上周,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把目光对准了长久被主流话语忽视的金融传销问题。该中心主任武长海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历时半年时间调研,完成了中国首份微传销报告——《新型网络传销——微传销在我国发展、危害及防治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至少一半以上的传销为微传销。

报告指出,传销组织者只要建一个微信或QQ群即可组织传销,参与者通过手机移动端随时可以参与,非常便捷。由于微传销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参与微传销的人数和金额难以统计。据《报告》保守估计,参与人员千万人以上,参与金额达数千亿,无论人数和金额都远远超出传统传销。

在“新型网络传销报告”报告出炉之前,“微传销”现象就不时被媒体曝光。据报道,江苏、广东等地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已开始零星立案打击以微信群、公众号、朋友圈以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的“金融互助”式传销。在微信搜索中输入“金融互助”词条,可以找到数百个公众号,清一色的宣扬投小赚大、以复利模式赚钱的“好事”。细看全是不销售产品、拉人头式的疑似传销。“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在国内参与人员达数百万人,有数百个传销平台,涉及金额达数千亿人民币。“金融互助”微传销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移动平台进行传播,一旦这些平台大面积出现问题,资金链就会断裂,引发金融风险。同时,这些风险与其他互联网金融风险相互串联、相互传染、相互叠加、相互混杂,“金融互助”等微传销风险有可能成为风险混合的新纽带,引发风险的集中爆发,严重的话会引发一定规模的金融危机。

事实上,在武长海报告出来之前,早在2015年11月11日,银监会、工信部、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就正式发出了风险提示:“××金融互助社区”“××金融互助平台”“××金融互助理财”“××慈善金融互助平台”“××金融互助投资”“××互助社区”“××财富互助平台”等名目繁多的金融互助模式投资多为骗局,投资者应谨慎避开。

“微传销”为何禁而不绝

既然四部委已经发力整顿,为何“微传销”禁而不绝?在报告分析这看来,关键因素在于,零星的司法打击治标不治本。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实名要求并不严厉,一些体量巨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管理的松懈,为金融传销留下了“工具漏洞”,是助长微传销泛滥的重要原因。

与上述报告巧合的是,近期,第三方支付行业成为公众、媒体和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先是7月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实行,该办法的一个核心内容便是要求支付机构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并进行限额约束。随后是7月10日,上海律师微博实名举报微信支付未落实央行实名制新规。紧接着,有媒体跟进检验国内主流的1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落实“实名制情况”,结论是有赞有弹。

目前,中国已有20多亿的第三方支付账户,此前不久,有地方餐馆只接纳手机支付,拒绝现金支付,甚至被央行认定违法。可见,网络支付已经不再是躲在商业背后的一介工具,而成为事关公众消费权利,事关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微传销”泛滥的根本原因源自非银支付账户管理体系的紊乱。可以说,央行以“分级管理,实名为本”的非银支付新规能否真正落实,直接决定了微传销这个日益滋生的社会毒瘤能否真正被铲除。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必须实名制,这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砝码。熟悉金融风险的人都知道,账户实名制是经济金融活动和管理的基础,账户是资金出入的起点与终点,只有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才能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从而切实落实反洗钱、反恐怖融资要求,防范和遏制违法犯罪活动。

如何斩断微传销的祸害之手,从技术上看,单单依靠公安工商部门恐怕力有不逮。鉴于微传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犯罪分散型的特点,微信作为主要平台方要承担起治理责任。从社会角度看,第三方支付行业事关巨大的公正福祉;从产业角度看,第三方支付行业早已不再神秘。相关企业动辄以技术壁垒做挡箭牌推卸责任的时代已经过去,不时“配合”执法部门打击一两起微信传销的“治理秀”也只是掩耳盗铃,作为平台方,拿出诚意,拿出行业敬畏之心的做法很简单: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落实央行的“非银支付新规”。

从这个角度看,微信传销进入学术视野值得庆幸,传销危害虽大,尚是社会的慢性肿瘤,聚起来的是“求财小民”,专家给出了意见,治理起来不难。而如果任由大量匿名的第三方支付账户泛滥,造成洗钱失控,天量赌资流转,乃至涉恐资金渗透,彼时,社交工具的“支付原罪”只怕再也洗脱不了了。(作者为互联网金融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