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如何打破金融创新“一抓就死”的魔咒

作者:杨国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18 14:30:23

摘要: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本质是信息中介,这一点是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成本优势,而不是将互联网金融异化为非法集资的工具和代名词。互联网金融监管,最根本的也是回归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

如何打破金融创新“一抓就死”的魔咒

杨国英

据网传消息并有业内人士确认,近日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先后暂停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注册登记。一线城市中,只有广州暂时按兵未动。

叫停P2P新企业的注册,说明监管部门开始重视互联网金融的乱象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扎堆一线城市,尤其是全国性的“大平台”,遗憾的是大平台也不靠谱,反而每每出事,造成特别恶劣的社会影响,也让地方和上级监管部门饱受困扰。这次一线城市叫停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注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刚出事不久的e租宝(北京)、大大集团(上海)。

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频频爆雷,监管部门终于行动了,是好事情,不过,叫停新的企业注册虽然简单、干脆,但顶多是权宜之计,因为叫停不仅不解决现存问题,而且不公平,也无助于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本身没问题,叫停实际上限制了行业发展和自由竞争。

实际上,12月月底银监会等多部门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办理备案登记。”由此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与上级精神也有冲突。

互联网金融不能一停了之,这是没有异议的,而地方监管部门叫停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注册,只是再次应验了“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中国式监管魔咒。这种魔咒要真正打破,需要抓住监管的症结和痛点。

以P2P平台的支付结算环节为例。支付结算是P2P网贷资金进出的门户,因此在笔者看来,也应该成为P2P监管主抓的关键和要害。从支付结算上来讲,P2P平台先后经历了1.0时代、2.0时代和3.0时代,其中1.0时代第三方支付平台是资金托管方,2.0时代的支付结算则依托商业银行,目前的3.0时代更是“升级”到了政府专门设立的结算公司乃至央行——央行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已经在2015年9月正式上线,目前有50家P2P平台接入,在江苏省,也已经成立省级结算公司,对P2P平台资金进行集中托管。

风控做到这一步,看似越来越健全,已经不错了,但深究起来,实际上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在现实条件下,P2P公司把钱贷给谁,是监管部门没法控制的。在缺乏刚性约束、有效监管的情况下,P2P平台左手从个人理财者手中融资,右手可能就把这些钱贷给了关联公司,而不是符合信用条件的个人。

这些关联公司既有显性的,更多则是隐性的,即表面看和P2P平台没有任何关联,而实际上通过股权代持等形式产生利益关联。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以及资金托管方是否具备大数据审查能力是关健,举个例子,通过支付结算环节的实时监测发现,某网贷平台的资金端吸纳了100亿的资金,而通过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也同时可以发现,这100亿的资金所对应的资产端发标数量太少,比如仅有1000个资产端标的、乃至仅有一、二百个资产端标的,那么其风险就应该受到密切关注,因为这严重不符合P2P网贷小额、分散的特征,监管部门、以及资金托管方完全有必要以此为线索,排查该平台是否存在向隐性关联公司放贷等违法问题——以P2P网贷行业的黑马“信和财富”为例,假设其2015年财富端吸纳资金总额为500亿元,如果其所对应的资产端标的数量少于5000个(即平均每个资产端标的融资规模为1000万元),则明显不符合P2P网贷行业小额、分散的特征,监管部门、以及资金托管方有必要提示风险,而如果其所对应的资产端标的数量少于500个(即平均每个资产端标的融资规模为1亿元),监管部门则完全有必要第一时间启动核查程序。

P2P平台把个人理财资金贷给个人不仅符合P2P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也有利于风控,而如果以大额资金的形式贷给大中型企业、甚至隐性关联公司,风险会成倍、数十倍地放大。不过,这种情况恰恰是我国P2P行业的常态。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症结是不容回避的。2016年,我国经济还会持续探底、寻底,这意味着P2P平台的高收益水平不仅难以维持,而且平台本身要面临更大的兑付压力,不出意外,将会出现更多的跑路P2P平台;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应该逐步明晰,一些极不规范的平台应该被清出行业队列,因为从长远来讲,P2P网贷行业要健康发展,还是要靠更细致、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规范。显然,这两个层面,都考验着各级监管部门的智慧,不是靠暂停注册就能解决问题的。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本质是信息中介,这一点是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成本优势,而不是将互联网金融异化为非法集资的工具和代名词。互联网金融监管,最根本的也是回归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