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2015年十大环保新闻请您来评选!

作者:华夏综合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01 20:58:48

摘要:本次活动由华夏时报社、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联合主办,从即日起,十大事件评选活动在《华夏时报》及官方网站展开。届时,十大环保新闻事件最终评选结果,主要根据微信投票评审选出。评选结果将由华夏时报社、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公布。

2015年十大环保新闻请您来评选!

2015年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年,环保领域发生了不少“大事”。

在顶层设计上,无论是新环保法的实施,还是新环保部长的上任,都给环保工作带来了一股新气象;产业方面,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的推行,也让环保企业看到了新的商机;政策层面,“水十条”千呼万唤始出来,拉开了水环境治理的大幕。不过,也不是事事都尽如人意,财税“78号文”就与住建部“106号函”一起成了众多环保企业吐槽的对象。

年中,临沂强力治污,引发大范围关注;年底,北京首次发布红色预警,也招来一片热议;对了,还有年初的那部纪录片,曾经让不少人给它点赞,一不小心成了全民环保的启蒙。

除了这些,还有环境公益诉讼开闸、“红顶中介”脱钩、“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天津爆炸环评成为焦点、《大气污染防治法》三审、北京再现“阅兵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海绵城市”引爆水务投资、环保实行“垂直管理”、巴黎气候大会召开等等,都曾经在不同时间内“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两天”。

这不,岁末年初,《华夏时报》总结了这一年的21个重大环境新闻,想请大家选出您心目中的“2015十大环境新闻评选”,看看在如此风云变幻的2015年,大伙心目中最有分量的环境新闻到底是哪几个?

本次活动由华夏时报社、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联合主办,从即日起,十大事件评选活动在《华夏时报》及官方网站展开。届时,十大环保新闻事件最终评选结果,主要根据微信投票评审选出。评选结果将由华夏时报社、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公布。

参与方式:
1.请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夏时报”投票
2.华夏时报官网投票入口: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52843.html

截止时间:2016年1月20日

一、政策类

  1、新《环保法》正式实施被称“史上最严”

  2015年1月1日起,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增加了按日计罚、生态保护红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等条款,翻开了环保史上的新篇章,有望改变长期以来环保执法偏软的局面。

  2、环境公益诉讼开闸诉讼组织从一两家猛增700家

  随着新环保法实施,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全国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由原来的一两家增加到700多家,环境公益诉讼大幕缓缓拉开,公众参与有望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被任命为环保部长开启中国环保新纪元

  2015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免去周生贤的环境保护部部长职务,任命陈吉宁为环境保护部部长。有评论称,在一个关键时期的一个关键部门,委任一个关键人物担任一个关键岗位,陈吉宁就像一把“金钥匙”,人们都冀望他能开启我国环境保护的新纪元。

  4、“水十条”发布开启水环境管理等十项防治行动

  2015年4月16日,备受瞩目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水十条”)正式发布,其中强调从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十个方面开展防治行动。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6、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旨在遏制地方保护

  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地市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县级环保局作为地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不再单设。此举有望遏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问题的发生。

二、产业类

  7、PPP成为环保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环保PPP项目问题多

  2015年被称为“PPP元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各自公布了两批PPP推介、示范项目,PPP总投资额超过了4万亿元,有望成为环保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不过,环保PPP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应收账款延期或不足额支付、价格调整机制不合理、地方政府将PPP方式作为化解地方债务和融资的工具等。

  8、并购重组加剧环保产业来了“野蛮人”

  今年4月,启迪科技服务集团协同清华控股及旗下机构作为战略投资人,收购桑德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29.8%的股份,成为桑德环境第一大股东,此次交易额约70亿元人民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领域最大的一桩并购案。11月,东方园林以发行股份和现金支付方式购买了中山环保、上海立源各100%股权,一直以来以园林建设为主业的东方园林由此进入水处理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超过22家非环保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合资、资产注入的方式相继涌入环保领域。

  9、低价竞标激烈环保产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环保产业低价竞标之风愈演愈烈,12月2日,安徽省安庆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PPP项目完成招标采购,北排中选,中标价格为0.39元/吨,明显低于其他两家企业深圳水务的1.67元/吨和首创股份的2.6元/吨的报价。在垃圾处理领域,今年6月,光大国际以48元/吨的价格中标江苏新泰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8月,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6.8元/吨拿下安徽蚌埠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2月18日,浙江绍兴某处理规模为2250吨/日的垃圾焚烧项目开标,重庆三峰给出了18元/吨的报价,这是垃圾处理项目报价首次进入20元内区间,再创业内新低。

  10、环保第三方治理推行800亿新兴市场落地难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要求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机制,此举有望打开一个价值800多亿元的新兴环保市场。但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广十分缓慢,落地项目并不多。

  11、环保企业吐槽“78号文”:与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方向不符

  2015年6月1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简称“78号文”),其中规定,污水垃圾处理、再生水和污泥处理劳务,自2015年7月1日起征收增值税。环保企业认为,这与国家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不符。

  12、“海绵城市”引爆水务投资16个试点城市总投资856亿元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大力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镇化质量。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10月23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2015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16个城市的总投资额高达856亿元。

  13、西宁鹏鹞环保事件爆发政府PPP老赖

  10月20日,西宁市政府出动包括公安、城管执法、西宁排水公司等人员上百人,进入西宁鹏鹞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营的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强制予以接管,现场发生冲突。接管的理由是其涉嫌排污超标,但鹏鹞环保表示,超标的原因是业主单位一直拖欠费用及无故克扣,截至8月已拖欠4300多万元。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发布的《关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违约情况的调研》显示,应收帐款延期或不足额支付是当前环保PPP的最主要问题,污水垃圾处理中小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已普遍增加到营业收入的50%以上。 

三、事件类

  14、整顿“红顶中介”:环保部下属8个环评单位脱离环保部

  2015年3月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表示,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环保部下属8个环评单位今年将从环保部脱离。截至12月15日,环保部部属8家环评机构全部顺利完成脱钩工作。

  15、“临沂事件”引发争议:铁腕治污偿还历史旧账

  2015年2月25日,因大气污染严重,环保部约谈了临沂市长,成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个被约谈的城市。随后,临沂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休克式治霾”行动,引发舆论热议。其它地区也反映因为治理污染极大地影响了GDP的增长,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环保“摇摆”的现象。

  16、“天津812爆炸”:安全事故环评“躺枪”?

  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发生爆炸,造成17人死亡,周边地区多个楼盘及企业遭到损失。爆炸发生后,该项目的环评问题成了争议焦点之一。瑞海公司环评报告显示,环评期间共向周边企业及居民发放130份调查表,回收有效调查表128份,“基本支持和赞同该项目的建设,没有反对意见”。但很多居民表示,根本就不知道周边这么近的距离就有危化品仓库。

  17、继“APEC蓝”后,北京再现“阅兵蓝”

  2015年8月20日开始,北京等地启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机动车限行、企业停限产、工地停工,使得北京的空气质量持续优良,pm2.5浓度水平创有观测记录以来连续5日浓度最低值。继“APEC蓝”后,北京再现“阅兵蓝”。

  18、北京首次发布红色预警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学校停课

  2015年12月7日晚,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全市从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启动最高预警等级,全市范围内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公务用车在单双号基础上再停驶车辆总数的30%,并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企事业单位根据空气重污染情况可实行弹性工作制,这是北京自2013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通过以来首次启动红色预警。12月19日,北京第二次启动红色预警后。

  19、巴黎气候大会举行重申本世纪末实现2℃的全球温度升高控制目标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来自195个国家、近140位世界领袖共话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协议。巴黎时间12月12日19时26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达成,重申了本世纪末实现2℃的全球温度升高控制目标,同时提出要努力实现1.5℃的目标。新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传递了全球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具有里程碑意义。

  20、《穹顶之下》刷爆网络唤醒公众环保意识

  2015年2月28日,记者柴静推出了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不到一天时间,刷爆网络,截止到3月1日零点,主流视频网站中,该视频的点击率已经突破3100万次,此举极大地唤醒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人将其称作中国版的《寂静的春天》。

投票已结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