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绝对的权力意味绝对的腐败 姚刚倒掉的价值:为注册制清障

作者:水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1-20 21:48:20

摘要:把未来属于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属于公司的权力还给公司,属于投资者的判断还给投资者,希望姚刚的进去可以成为推进注册制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这样也许可以作为姚刚本人对中国股市的最后价值和贡献。

绝对的权力意味绝对的腐败 姚刚倒掉的价值:为注册制清障

阴差阳错。

改革这种东西,极少有来自管理层的自觉,往往是相反,要么是传统的实在行不通了,要么就是来自市场的原生的动力实在压抑不住了,或不得已或被动地进入了一个历史不可逆转的时期。

IPO注册制就是这样。

新股发行马上又要恢复,尽管从2000点恢复的IPO在4000点因救市而中止本身就是个试错,但是折腾依然是本质,历史上几乎每一次IPO的暂停或恢复都会伴随着所谓的改革,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补丁方案,包括这一次也是如此,取消预前交款是利好,但是历史上又不是没有用过,用过的东西再次使用,无论如何和改革也扯不上,效果其实也一般,否则后来也不会又取消今天又推行。因此,有人认为这和注册制有关,是为衔接做准备,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也许方向是一致的,但愿结果也是一致的。

如果说契机,姚刚被抓或许就是个契机。

姚刚号称“发行皇帝”,从这个称谓可以知道,姚的权力是多么的巨大,命运又是多么的可悲。是的,皇帝又有几个可以善终的?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这是体制造成的,姚刚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任何人在这么一个自由裁量权巨大的位置上待13年,可以左右那么多上市公司翻天覆地的命运,都有可能最后难以自控自律而异化,作为曾经的高考状元,姚刚的履历是相当漂亮的,海归博士,既有市场操作经验,又有监管部门的锻炼,身居证监会二把手的要职,名符其实的精英,姚刚出事,真的是让人心疼的,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个发行的体制。

中国证监会的发行体制原来是额度制,后来变成通道制,再变为现在的审核制,不管叫什么制,核心是不变的,权力,上市的权力不在公司而在证监会,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个监管部门,正是因为发行审核的权力在握,一定程度上证监会就由市场的监管者变成了市场的经营者;反过来,这些上市公司出了问题证监会本身就应承担责任,因为发审制度就是为公司的信用在背书,否则,审什么?如果不对发审结果负责,那么,这样的发审又要它干什么?只能用来寻租。

那么好,现在由上而下,整个发行部门都牵扯进去,从姚刚到李量到刘书帆,有副主席、司局长、发行处长,拔出萝卜带出泥,是不是已经可以说明,即便在道德层面,现在的发审制度也是站不住脚的呢?

注册制推进缓慢,与其说是认识上的问题、法律上的问题、程序上的问题,不如说是人事上的问题,身在其位,又有几个人敢于自我否定的呢?又有几个人肯放弃权力的呢?又有几个人心甘情愿转岗的呢?现在要问的则是,姚刚进去,难道你也想进去吗?如果不想,那么就放开注册制吧,把本来属于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属于公司的权力还给公司,属于投资者的判断还给投资者,希望姚刚的进去可以成为推进注册制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这样也许可以作为姚刚本人对中国股市的最后价值和贡献。

新股发行恢复之初,水皮再三强调中国股市的功能,对于政府而言首先是融资。中国经济在下行,要转型升级就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转化间接融资更可以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政府鼓励资本市场发展的意志是明确的,但是风险管控的意志也是明确的,在这两极之间是投资者的天地,股价涨跌说到底由供求关系决定,IPO的恢复意味着供应量在加大,注册制的实行意味着供求关系的历史性逆转,A股会越来越和国际成熟市场接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更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的走势,发挥晴雨表的作用。

历史的进步都是有代价的,注册制以姚刚为代价,好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