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利率新起点 自由竞争下的资金价格战

作者:刘飞 杨中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0-28 23:16:39

摘要:比双降更牵动金融体系和老百姓生活的是,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利率新起点 自由竞争下的资金价格战

比双降更牵动金融体系和老百姓生活的是,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走访网点以及查阅银行官网发现,资金价格战已经悄然打响,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比例分化明显: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利率上浮在16%上下,股份制银行普遍上浮30%左右,而部分城商行更是上浮了40%以上,最高上浮近70%之多。

由此引发了业内的担忧,有声音称,建议央行给予窗口指导,防止城商行恶性竞争。央行似乎对这一现象早有预期,在密集发布答记者问之后,又发布了易纲副行长就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与专家座谈会的内容,称要有一定的“牙齿”,对市场上出现的个别不正常现象要进行管理。

“利率市场化强调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独立性,使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但同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认为,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尤其是要不断提升存款定价能力、资产负债匹配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善盈利结构。

资金价格战

“这几天,前来咨询存款利率的客户特别多,我们行也根据总行的规定来标明不同期限存款利率,以后我们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会逐渐加大。”10月27日,一位大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23日,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正式取消后,不少银行连夜调整存款利率水平,竞争白热化。

从各家银行公布的最新利率情况来看,第一梯队的国有大行上调幅度仍然最小,普遍在20%以内。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及招行,步调基本一致,3个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均为1.35%、1.55%、1.75%,上浮幅度为22%、20%、16.7%,2年期存款利率则上浮约12%,3年期以上则未进行上浮。

第二梯队的股份制银行上浮力度较大,普遍上调了30%左右。目前,民生、兴业、浦发等7家股份制上市银行3个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大都在1.5%、1.75%、2%的水平,较基准利率上浮约36%、34%、33%。而3年期以上,最少也有10%以上的上浮。

与以往一样,此次利率上调幅度最大的,仍然集中在第三梯队的城商行。其中以唐山银行为例的绝大多数城商行,其3个月以上的整存整取利率均在央行公布的基本利率基础上上浮50%,其中截至目前上浮幅度最大的是哈尔滨银行,其3个月、半年、1年定期存款的最新利率分别为1.8%、2.1%、2.5%,上浮幅度高达63%、61%、67%。

不过,记者走访各大银行网点发现,除了不同银行之间的利率差别,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网点,线上线下的利率也不尽相同。

在某股份制银行通州支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还未接到分行上浮利率的通知,而另一家网点则开始执行17%的上浮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银行存款都有利率上浮,部分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不但没有上浮,反而还略有下调。

银行官网信息显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以及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均由0.35%下调至0.3%,下调幅度约14%。仅有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上海银行等部分区域性银行将活期存款保持在0.35%的基准利率水平,但也不乏诸如唐山银行等有部分城商行将活期利率上浮20%至0.42%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即使是国有大行,在存款上也面临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未来局部地区利率浮动将成为常态。

利率市场化考验

对于居民来讲,无非是找到自己中意的存款利率,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随着23日的央行公告正式宣告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序上的完成,真正的市场考验将更加激烈。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示,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金融机构在利率受保护情况下“规模即效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树立起“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定价机制,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实现差异化、多元化、持续化经营,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董希淼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全面的影响。它使银行可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自主决定利率的水平,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主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事实上,不少商业银行已经纷纷对外表示,目前已经转型轻资产模式,以资产决定负债,告别以往大量消耗资产的业务。

不过,在平安证券银行分析师励雅敏看来,此次放开利率上限与预期一致,短期来看对银行负债端成本影响不大。并且,此前几次的存款上浮区间的放宽使银行存款端的定价已接近自主定价且基本没有出现大幅上浮的情况,在目前市场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银行存款端恶性竞争动机不强。

随着监管机构降低存贷比的监管考核级别,也使得利率上限放开对于部分银行来讲负债端压力并不是太大。但是对于区域性城商行来讲,做大规模依然是其理想状态。

对此华泰证券银行分析师罗毅指出,未来市场的波动会更加考验银行的主动风险定价能力,具备优秀风控水平和定价权的银行会脱颖而出。

“利率市场化时也可能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它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小,传统业务收入减少,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也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董希淼表示。

“牙齿”监管

那么,面对商业银行“揽储”的价格竞争,央行该如何面对这一监管?

“央行放开利率管制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进行利率管理,一方面央行在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公布基准利率对市场予以指导,另一方面央行创新型货币工具的不断丰富也使央行能够对利率进行更精准的调控。”励雅敏认为。

对此,央行的态度是,要有一定的“牙齿”,对市场上出现的个别不正常现象要进行管理。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联储将政策利率大幅降至0附近,并开始实施第一轮数量宽松,货币条件非常宽松。但当时诸如华盛顿互惠、美联银行等一些濒临破产的银行,通过7%-8%甚至高于10%的利率吸收存款,原因是必须千方百计地吸收一些存款来掩盖一下或者说再残喘一下。”易纲解释称,从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的角度,这类做法是有破坏性的,因此对这类个别现象,要有一定的“牙齿”进行管理。

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在亚洲金融风波时期,一些即将垮台的小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部分信用社,都未经批准高息发行柜台债,目的就是要拖延一段,但这类做法实际上制造了更多麻烦,处置起来难度更大。

因此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是要一放了之,还是要根据逆周期调控的需要和宏观调控的整体取向,对利率进行调控。具体讲,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通货膨胀周期,来进行必要的利率调控。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更要强调健全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建立更好的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

从央行的态度来看,后期将开始着力构建新的政策基准“利率锚”。“以往,政策基准利率主要由定期存款利率来充当,从此开始,定期存款利率的政策基准性预计将消失。”国信证券固收团队指出,未来更合适的政策基准利率或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目前体现为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

27日,央行开展了100亿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25%,较前一次下行10个基点。“央行下调逆回购利率有引导市场资金利率下行之意。”民生证券固收研究员李奇霖认为,本次降幅略低于市场预期,但考虑目前较为平坦的收益率曲线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政策诉求,预计未来仍有继续下调的空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