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货币政策未来几个可能选项

作者:范志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0-16 23:24:16

摘要:在当前金融动荡与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货币政策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定调整,但是由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此前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的摇摆,导致当前货币政策面临一些困局。为了更好应对货币政策的困局,应该采取“杠杆率软着陆”的模式实现去杠杆;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位应该从“名稳实紧”向适度宽松转向。

货币政策未来几个可能选项

在当前金融动荡与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货币政策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定调整,但是由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此前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的摇摆,导致当前货币政策面临一些困局。为了更好应对货币政策的困局,应该采取“杠杆率软着陆”的模式实现去杠杆;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位应该从“名稳实紧”向适度宽松转向。

杠杆率软着陆

实现“杠杆率软着陆”的根本方式在于增加企业的净资产或者自有资本。而增加自有资本的资金来源无非两个,一是依赖外部股权资金注入;二是依赖内源融资,即通过企业利润转增资本金。

从降低杠杆率的角度看,吸引外资与股权融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吸引的外资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外资注入不会增加企业债务。相反由于增加了企业自有资本反而有利于企业杠杆率的下降和偿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信贷市场功能恢复。

但在当前情况下,由于股权融资和外商投资规模有限,解决杠杆率过高问题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企业内源融资,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从恢复企业利润和自有资本金的角度看,主要的政策选择是减税和降息,两者都着眼于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

从货币政策来看,增加企业利润和自有资本金的方式是通过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此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和实际利率下降,也有利于降低企业实际债务余额。当然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首先,在贷款利率放开后,央行货币降息的政策效果是否能有效传达到信贷市场乃至更广义的金融市场是个问题;其次,即便是信贷市场利率下降,企业财务成本要想下降也需要在新的贷款合同生效后才能发生,因此这种方式可能会有较长的时滞。

那么央行可能会采取怎样的降息和降准组合呢?考虑到目前4.6%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已经是近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降准比降息空间更大。估计年内央行可能还将采取两次降息操作,累计降息0.5个百分点,其余采用降准操作来推高通胀率。

所谓适度宽松  

在全球经济萧条和中国经济下滑已成现实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位应该从“名稳实紧”转为适度宽松。通过利弊权衡,我们认为适度的宽松政策将对中国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从全球经济的整体环境和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看,我国目前处于潜在增速下滑和有效需求不足双重打击之下。持续的总需求不足将带来中长期供给和潜在产出水平的下滑。如果有效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将会通过人力资本加速折旧、物质资本形成速度下降、金融效率的弱化以及内在结构性扭曲加大等导致潜在增长速度回落。因此稳定总需求无论对稳定中国当前经济还是未来的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为恢复信贷市场功能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价格水平可以摆脱通缩状态,减轻企业和家庭的偿债负担,从而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所扩张。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恢复金融市场基本的融资功能。

第三、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导致此前“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期的经济过热现象。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约束以及新的政企关系尚未建立起来,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力度和规模相对有限,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派生货币增加。在企业债务和银行坏账规模上升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提升,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也会在金融市场传递过程中被一定程度削弱。

第四、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和股市泡沫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为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8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季节调整后的三个月增长年率约为-5%;消费者价格指数经过季节调整后的三个月增长年率在3.9%左右,主要是受猪肉、蔬菜和蛋类价格较大反弹的影响,剔除食品价格之后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仍然在较低水平。

第五、科学看待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矛盾。对于宽松货币政策一个可能的担忧是“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剧我国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我们认为调结构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而稳增长是一个相对短期的目标。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和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背景下,过度的紧缩不仅无法完成结构调整目标,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衰退。

未来的几个选项  

1、引导市场利率下降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央行虽然不能直接控制信贷市场贷款利率,但是基准利率下降对于引导信贷市场利率下降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利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通过降息,不仅可以刺激总需求,还可以引导实际利率向均衡水平收敛。此外根据“杠杆率反向软着陆”的思路,通过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推动资产负债表修复和信贷市场功能恢复,可以帮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2、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随着外汇占款的逐渐下降,中国基础货币的供给渠道业已发生改变。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存款准备金率也应该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在通缩和高债务情形下,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可以为信贷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有利于银行放款。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包括降息和降准在内的宽松货币政策可以稳定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通过提高通胀预期引导实际利率向其均衡水平收敛。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利于央行探索通过前瞻性指导进行预期管理。

3、通过明确盯住名义GDP增速保证货币政策“适度性”宽松

盯住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泰勒规则在当前中国可能并不适用。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初期,潜在增长率的估计仍处于试错过程中。尽管PPI同比增长率已经连续三年为负,GDP平减指数也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但泰勒规则所盯住的CPI或者核心CPI都处于相对稳定的低增长水平。仅从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两个目标无法及时引导货币政策调整。而盯住名义GDP增长率的好处在于可以将总需求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加强金融市场培育,引导无风险利率回归均衡水平

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之所以遭遇阻滞,与金融市场不健全有关。加强金融市场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国有企业和政府考核目标改革减少政府隐性担保,提高市场对资金价格的敏感程度,避免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挤出;第二、逐步有序打破金融市场的刚性兑付现象,培育投资者风险自担意识,实现金融市场无风险利率回归正常。

5、加强微观市场主体培育,引导货币进入实体经济

加强微观市场主体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鼓励通过兼并重组消除“僵尸企业”; 二、通过法律手段对于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企业或者落后产能进行淘汰。通过企业重组和落后产能淘汰可以实现企业债务减免,减少企业“借新债还旧债”现象,引导银行贷款真正进入生产领域,带动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回升。

6、探索通过前瞻性指导引导公众预期

由于需求不足问题已经强烈显化,货币政策不宜保持以往模糊的稳健定位,必须旗帜鲜明地采取宽松导向。为了引导公众预期,除了果断采取包括降息、降准等常规性的宽松货币政策之外,还可以探索通过前瞻性指导的方式。例如可以探索通过设定名义GDP增长率或者生产者价格指数等指标临界值,引导公众稳定政策预期。

7、借鉴西方国家非常规货币政策经验,通过市场化手段干预利率期限结构

利率市场化之后,人民银行丧失对信贷市场利率的直接控制。当前银行惜贷现象严重,中长期利率居高不下,抬高了企业和政府的融资成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非常规货币政策经验,通过市场化手段干预利率期限结构。例如可以探索央行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长期债券的方式进行扭曲操作,将中长期利率降低到合理水平。

8、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宏观经济相协调的货币政策

市场经济中货币当局兼具金融市场的“最终贷款人”和货币政策执行者双重身份。随着金融市场混业经营既成事实,金融市场安全不仅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而且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通畅。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持续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和“监管强化”相结合的组合,以保证实现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的双重目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教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