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限产令” 隐现政策信号

作者:左林丽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5-15 19:12:00

摘要:钢铁业“去库存”升级“去产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左林丽 北京报道

   对于钢铁业目前产需矛盾激化,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是真的着急了。
    近日,工信部发出最紧迫的声音,要求未来钢铁业不仅要控总量,还要促质量。这一政策信号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人们的信心。


小钢企不受制于商业贷款
     5月8日,工信部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等发布《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下称“通报”),此次发布的“通报”,是国家第三次针对钢铁行业发文了。而这三次在内容上逐次补充升级。
    2005年7月出台的《钢铁产业政策》,第一次以国家公文的形式,首次提出国内钢铁由于乱建厂等原因造成国内钢铁出现供大于求,行业很不稳定。2008年3月,《钢铁产业振兴和调整计划》出台,规定淘汰高炉、电炉,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等。
    而这一次,大量的库存与市场需求的萎靡已经使钢铁行业承受了空前的压力。所以这一次的“通报”,较前两次也显得尤为严厉。业内普遍认为,“通报”中对限产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许就是对落后钢铁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提出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但是,据本报记者从各方渠道了解,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六大银行,以及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目前一致表示,与其合作的都是国内相对知名的国有企业,如宝钢、沙钢、武钢等,而且一个企业同时可以与多家银行合作,控制贷款显得有些困难。
据华夏银行的一位高层介绍,银行在接受钢铁企业申请融资贷款的时候,除硬性依据外,会从企业的产品、环保、效益、风险等多方面长远考虑,这类客户都是具有实力的优质企业。
    “银行实际上并不喜欢与中小企业合作,尤其是钢铁企业。”一位银行业知情人士说,钢铁业8000万资产以下的企业算小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行业里不具备竞争优势,银行给其贷款的风险性就大,因此,本身与这类企业的合作就不多。
    事实上,借助设备改造,目前大钢企都在自动减产,它们再减产的空间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小;而一些中小钢企与银行的关系本身就不密切,因此,“通报”中限制贷款的条文对这些盲目复产的中小钢企限制作用并不大。
    大钢企一面减产,小钢企一面复产,钢铁行业这一“怪象”通过此次的“通报”或许并不能完全消失。


优化产能治本
    近两年来,摆在钢企面前最大的问题依旧是产销矛盾。
    据安信证券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国内生产的粗钢产量同比不断增加,而钢材的出口量同比却在减少。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销量也并不见好。据行业研究机构统计,全国重点城市钢材市场5月初的钢材总库存量大约为947万吨,其中,长材与板材库存量分别为447.57万吨和499.89万吨。
    “通报”分析显示,2009年产量只需保持4.7亿吨就能保持供需平衡,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左右。
   “尽管目前由于市场需求的好转推动了钢材价格上升,库存微显稳定,但预计供求矛盾今年内都无法真正改进。”申银万国分析师赵湘鄂说,从急迫的“通报”中也可以看到矛盾激化下的事实。
    事实上,“通报”还明显指出,未来钢铁业不仅要控总量,还要调结构、促质量、进行效益型发展。
    从现阶段的钢厂开工率来判断,长材生产线基本已经满产,板材减产20%左右。“4万亿等基础建设的开工导致了长材市场需求略有回升,但板材价格却要缓慢些。这时候,通过把控一定的开工率,保持市场需求和谐对产业发展可取。”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认为,一个长期的融合的市场,需要企业从源头、本质上解决问题。
    “‘通报’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政策’信号,更像恢复人们信心的东西。”一位不愿具名的钢铁企业中层最后建议,针对钢铁产业的实际的产能淘汰问题,最为可取的方法就是完全依赖和利用市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