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对央行“双降”不宜过度解读

作者:杨国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8-28 23:53:37

摘要:仅时隔近两个月,央行再次祭出“双降”——8月25日,央行决定,自8月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同时,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准金率0.5个百分点。

对央行“双降”不宜过度解读

杨国英

仅时隔近两个月,央行再次祭出“双降”——8月25日,央行决定,自8月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同时,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准金率0.5个百分点。

如此频繁的史无前例的持续“双降”(上一次是6月27日),将其置于6月下旬以来的A股恐慌性暴跌的背景,令众多市场人士认为,央行的两次“双降”是为了给股市维稳。

尽管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却不够全面,亦没有抓住货币政策大幅转向的主要矛盾。亦即是说,即使近期A股市场没有发生恐慌性暴跌,降息、降准也同样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只不过,恰巧在这一时段A股发生了恐慌性暴跌,央行为了兼顾短期股市的维稳,将原本可能延后的货币政策发布,稍微提前了一些,将原本可能轮番发布的降息、降准,合并起来一并推出。

其实,回顾自去年底央行开启的本轮降息降准,其核心诉求在于,在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定向降准等创新型货币政策仍未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之下,央行不得不重新回归到降息降准等传统货币政策,以统一货币政策目标并规避道德风险。而在这一过程中,A股偏偏发生了恐慌性暴跌,央行无奈中只能稍微加大传统货币政策发布的频率和力度。

毫无疑问,新一届领导班子新政伊始,面对经济增长下行趋势的确定,以及房价高企、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在宽松货币政策工具的取舍上,为了既能刺激经济增长,又避免增量资金流向房地产、传统产业,将此前以降息、降准为代表的全面宽松货币政策工具,转向为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定向降准等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工具。

必须承认,之于其时而言,采取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极具创新色彩,而且也是负责任的。可惜,遗憾的是,在定向宽松货币政策推行一年以来(2013年底至2014年底),我国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反而呈进一步下探态势,包括对外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用电量、采购经理人指数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数量,均显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低迷期。

此外,原本为了避免信贷资金过多流向房地产以及传统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可是,实践证明,在经济不景气之下,央行针对创新型产业、三农等实施的定向宽松,并未起到与政策匹配的效果,商业银行为了防范经济下行所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一方面对实体经济全面惜贷,另一方面却故意纵容信贷资金借道信托流向股市进行套利。

实体经济的持续下探、商业银行的全面惜贷,以及信贷超量流入股市等窘况,迫使央行不得不重新反思和考量货币政策工具,故而,自去年底开始,我们发现,在明确货币政策宽松的大方向下,央行已逐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降息降准)再度取代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定向降准等)。

与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尽管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缺乏“引入激励相容”和“引导信贷流量”的作用,但是,在实体经济明确衰退之下,为了防止经济下行最终触及真实就业率的红线,同时也为了避免信贷资金转道流向虚拟经济引发的道德风险,央行重新启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既充满一定的无奈,也是务实的表现。当然,今年上半年以来资金外流的加速,所导致的央行外汇占款的大幅减少,也为央行加速启动降息降准等传统宽松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

之于当下而言,面对央行短短两个月中启动两次“双降”,我们不宜将之过于单向地理解为维稳股市,这种因素固然存在,但在政策的核心诉求中,仅仅是次要因素,而非主要因素,主要因素依然是为了刺激实体经济。为了达成这一核心诉求,近期央行不仅已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发力,而且更已通过调低人民币中间价,以追求既能稳增长又能刺激对外出口的目的。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