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日本家族:淡化血缘 传承百年

作者:陈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8-14 13:48:05

摘要:当“富不过三代”像魔咒一样,诅咒着世界上大多数家族企业时,日本百年以上的家族企业却已高达近3 万家,甚至有些企业已有上千年历史,而这一切,主要受益于其淡化血缘,注重能力的传承方式。

日本家族:淡化血缘 传承百年

当“富不过三代”像魔咒一样,诅咒着世界上大多数家族企业时,日本百年以上的家族企业却已高达近3 万家,甚至有些企业已有上千年历史,而这一切,主要受益于其淡化血缘,注重能力的传承方式。

  据中国社科院数据,随着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相继达到退休年龄,未来3 到8 年,将有300 多万家民营企业面临继承问题。有外媒估算,中国第一代企业的总价值约为6110 亿美元。随着新三板的高速发展,这一数据还将进一步攀升。如何顺利完成家族企业传承,已成为保持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势头的关键。然而,中国企业传承的现实困难,确实成为了悬在家族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创一代不能怡然享受事业成果的隐痛。

  笔者从2010 年开始,把西方顶级的家族办公室模式引入中国,服务上市家族企业,帮助其完成各种财富管理架构,继承方案设计等等。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我们发现,单纯的金融手段、法律文件,始终都不能全面地成为一个企业传承的根本解决方案。我们从何鸿燊家族继承争斗案,以及最近刚刚结案的龚如心慈善基金案都能看到,再顶级的家族传承方案设计,都斗不过“人”这一关。“人”这关没设好,“财”的关就守不住。这时,岛国日本的家族企业传承就成为了一个新的参考方向。有统计报告称,日本百年企业的数量为3 万家左右,在最新的《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中,第一、二名也均是日本家族企业,而且距今都有1000 多年历史。它们究竟如何运营,使得经营绩效如此之好,生命周期如此之长?


单子继承,以防财富分散

  日本家族企业不仅经营绩效好,而且生命周期长。以1949年( 日本重新开放股票市场) 至2000 年在日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几乎所有非金融企业为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继承人经营的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取得了更优良的业绩。在由继承人经营的家族企业中,由非血缘关系继承人经营的企业与直系子孙经营的家族企业相比,前者取得的业绩较后者更佳。

  由直系亲属继承时,日本家族企业主要采用单子继承制,即家族企业只会传给后代中的一位成员,其他人则需自谋生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继承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家产并不天经地义地传给大儿子,而是传给家长在后代中选定的那一位继承人。

  中国家族企业的传统继承方式,则往往是“诸子均分”。中国的两家老字号“瑞蚨祥”和“杨协成”都是因为“诸子均分”,由大家族资本化成小家族资本,早期资本的积累变成资本的分散,最终前者大大缩水,后者直接破产。


打破血缘的养子制度

  在日本,继承者并不完全由先天血缘秩序决定, 而是从诸子( 包括养子和婿养子) 中择优选出。这种打破父系血缘的优选机制在日本家族企业的传承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日本成人收养制度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婿养子”,即女婿和养子合二为一,通常发生在只有女儿没有男性继承人的家族里。在日本大阪船桥商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特殊商业习惯:如果生了女儿或女儿初次来潮时,会煮一碗红饭,庆贺从此有了选择“新儿子”的机会。这个所谓的“新儿子”,就是日本家族企业中很常见的“婿养子”,即收自己的女婿为“养子”。

  第二种是“养子”,通常从家族企业里最有前途的高层经理中选拔。日本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成年人被收养成为养子,大多是为了继承企业。

  日本铃木公司一直沿用“婿养子”传承形式,铃木修自大学毕业以后,被铃木家族的家长看中并收为养子,与家族长女结婚,继承了其家族企业。后来铃木修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收养“婿养子”,将家族企业传给他的女婿小野孝。

  “养子传家”在日本极为常见:安田财阀创始人虽然有儿子,却选择女婿作为继承人;松下幸之助让位于婿养子平田;丰田汽车公司第一任社长也是婿养子。在东京经营纸业的中庄家甚至不近人情地规定继承人只限于养子。

  日本淡化血缘关系的家文化与养子制度,完成了家族企业管理的社会化,使日本的家族企业能够冲破狭隘的家族牢笼,企业名义上是创业者家族的, 但其实质已经社会化, 自然有可能延续百年。

  日本家族企业形成了一元化的家族企业结构,不仅保证了家族企业的延续,也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另一方面,单子继承制选择优秀人才作为继承人,保证了财产的集中,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也避免了因平均分配财产带来的产权不明。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不破不立

  如今,子承父业模式仍然是中国家族企业的主流传承模式,如格兰仕集团的梁庆德、梁昭贤,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鲁伟鼎,方太集团的茅理翔、茅忠群, 红豆集团的周耀庭、周海江等。即便是在台湾最大家族企业中,99% 的总裁也都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做接任者。

  只要亲生儿子有足够的能力经营好企业, 继承企业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并不是家族企业中的每一位“少帅”都能胜任经营管理者的岗位,何况对某一特定的家族企业来说,即使一代或几代的“少帅”富有经营才能,也不能保证代代少帅都能够管理好企业,父传子业的情结极易导致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

  可是,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不同,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家族之外的雇员往往得不到企业信任,不会被吸纳到高级管理阶层,他们自己也缺乏安全感,遇到好的机会往往会选择跳槽,个人的终极目标也往往是积累资金创办自己的企业——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规模扩大的最大桎梏。

  柳传志曾经说过:“在别人收藏古董的时候,我收藏人情。”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上市企业选择逃离还是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耕?现在的粗放式加工模式以及政治经济模式,能否打破固有的桎梏,向更深刻的家族文化经营内涵进步?

  期待,更多的家族企业能够百年不衰。CM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