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国创新力提升:需从模仿开始

作者:傅蔚冈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7-15 22:07:06

摘要: 近日,麦肯锡发布了一项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报告,通过研究全球2万多家上市公司发现,中国企业在需要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创新的领域优势最大,而在依靠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的行业差距最大。

中国创新力提升:需从模仿开始


    近日,麦肯锡发布了一项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报告,通过研究全球2万多家上市公司发现,中国企业在需要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创新的领域优势最大,而在依靠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的行业差距最大。对公众来说,更吸引眼球的是中国政府在科研创新的重金投入却未取得与之相匹配的成果。自2006年起,中国政府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绝对值就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仅次于美国,但十年来花重金砸下的投入产出比却依然不成比例。一个可供佐证的数据是,中国科研在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数量上也早已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和与国外学术人员合作发表论文数都只有美日等国的一半左右。作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中国专利的含金量却名不副实,同时向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三家专利局提出申请的专利数量仅仅是美日德三国的零头。

    在笔者看来,这并不突兀,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相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5年4月更新的世界各经济体GDP统计数据,按购买力平价(PPP)计,201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按照人均计算,则约为美国的24%;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GDP则为美国的60%,人均GDP更是只有美国的14%。在比较国别经济状况时,人均GDP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成为其他一切指标的基础。当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4%时,不能奢望科研人员的产出达到和美国一样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可能都不尽相同。

对于像美国那样已经处于科技前沿的国家而言,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是推进自主的研发创新,或者是在国际贸易下的技术、资源的流动。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外溢效应,他们可以通过模仿他国的先进技术来从事创新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的内涵主要在于通过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式模仿、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当下,除了在极少数领域外,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在最前沿领域投入大规模资源,因为我们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技术存量并不支撑这种努力。

以新药研发为例。2014年,美国药监局(FDA)共批准了41款新分子实体与生物制剂许可申请,这是自1996年以来新药批准最多产的一年,超过了2012年批准的39款新药,而在2013年则只有27款。与中国国家药监局每年上百近千的新药审批相比,美国的数量确实是少得可怜。为什么中国的新药数量多,是因为中国的医药产业比美国先进吗?显然不是,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对新药的定义不同。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新药申请,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的注册申请。”换言之,那些新药实际上并不是新药,而是仿制药。到目前,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药品尚无一种得到美国FDA的批准,中国制药行业的创新能力恰恰可以窥见一斑。但问题在于,如果中国医药企业都以美国标准来衡量,恐怕对中国民众和医药企业都不是好事:中国民众的医疗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并不是因为中国有了美国式新药,更多是美国新药专利过期后的技术外溢。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医药企业来说,消化吸收当前国际知名药企的生产工艺,就能够导致生产效率提高,毫无疑问也能提高中国民众的健康。

其实,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走的恰恰是这样一条道路:一个不断引进新技术,进口先进机器设备和专业人员,在模仿中创新。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三来一补”等经济活动,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国内企业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统计数据表明,从1990年至2013年,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12倍,进口的机电设备等增加了4.4倍。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26%,超过美国的同期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些领域内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事实上,这不仅是中国一国的经历,也是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中后期的共同经历:先通过学习、引进并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逐渐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成功实现经济增长。当然,强调以模仿为主的“渐进式”创新,并不是一味要忽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事实上,中国已经有企业能够在技术最前沿和国际巨头一争高下,华为就是一个例子。在过去10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咨询机构Strategy发布的一项全球研发费用报告显示,华为2015年的研发投入与大众、三星、英特尔等行业巨头相差无几。而这些巨大的投入也让华为拥有了和国际巨头等量的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成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但并不是中国的所有企业都能成为华为,在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左右时,不切实际地要求在各个领域争第一可能会导致大量作假现象。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奇翁(Philippes Aghion)从企业微观层面解释了创新的作用,他指出,技术创新使得企业在行业内部获得垄断地位并收获垄断利润,这是企业从事科学研发工作的主要动力。而一旦新技术发明之后,外溢效应促使其他企业争相模仿,逐步追赶至技术前沿水平,与创新领导企业共同展开技术竞争,瓜分垄断利润。此时,市场上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企业为了争夺垄断利润,将会更积极地从事研发活动,从而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事实上,这不仅适用于企业层面,国与国层面同样也是如此。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发达国家带来的技术外溢,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模仿型创新”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我们的主旋律。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